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得道也“动百思想”
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讲的是修行入道的方便说,那六祖大师为什么要接他这个话题?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给出的是一个更高的答案,他已经站在彼岸了。
六祖大师站在彼岸,但他要修多少啊?他开悟之后还要在猎人堆里修十五年,也要经历这个校量的,他的标准答案跟世俗的逻辑会发生碰撞的。所以他要动百思想的,只不过他觉悟了,有一个不动的东西——如如不动、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法身。那报身就不可思议了,有千百亿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千手万手无量方便。对于化身来说,他住在这个世俗世界,还是要面对世俗的东西的。
一个觉悟的人,当他以“道”为参照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性价比提到最高,把自己的阻力降到最低。乃至要把自己的生命、有限的福禄寿,在这个世界发挥最大的作用。
所以,六祖大师回应卧轮禅师的是在讲一个更高的话题——修道人悟的“道”,即如如不动的、清净的法身见地。“不动百思想”,这是第六意识的层面,它动不动跟“道”都没有关系的。不是说第六意识“不动百思想”就体悟大道了,不会的。我们念佛也一样的,祖师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打得念头死”,这是祖师爷在接引你,才有后面那一句“许汝法身活”。你自己“打得念头死”,这个“打”本身就是念头,也是一种方便说。
当体悟了大道之后,第六意识就变成了妙观察智。这个时候是在如来藏光明的照耀下“动百思想”的,虽然还是分别心在动,但它是按照道的轨迹,随顺着世俗的,叫“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是向下包容的。
佛法在自受用上就是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有了“道”的体悟之后,是可以向下捋的。第六意识变成了妙观察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变成了成所作智,第七意识变成了平等性智。什么叫“平等性智”?就是“百草头上祖师意”,“有情无情共圆种智”,这个是平等的,这时候天地间哪一个生命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呀!
“不断百思想”的大智慧
《楞严经》说:“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大圆镜的光明越透彻,像圆月一样,他的成所作智的力量就越大,一个人的事业就起来了。这符合于佛法的事业,不是世间人的事业,虽然你表面看他也像世间人,但你看不懂的。得道的人就不发脾气了吗?有可能脾气更大,修行人都有个性的,没有个性怎么会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呢?!
我跟你们讲了二十多年我的师父,大家可能觉得他老人家天天笑眯眯的,实际上,如果你们真见到他了,他要随顺于世间,也是有标准的。今天要赶车,明天要赶船,师父每天的时间排得很紧的,“好了没有?赶快出发”,师父这时候会板着脸催,因为差一步就差一渡啊!汽车不会等你的,轮船不会等你的,飞机也不会等你的。
有时候师父也对一些人发怒,但私下他说,我发脾气是假的。他连发脾气都是度化众生的工具,是转为道用的。师父他老人家跟众生之间很亲密的,该同情就同情,该悲悯就悲悯,该愤怒就愤怒。但是往往我们看得懂师父表露出来的情绪,却看不到这背后的大智慧。
所以我们很容易错过善知识,有可能善知识度众生的方便法比你的习气还厉害。当他在运用自己生命的时候,运用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时候,随顺这个世间的时候,调御这个世间的时候,我们哪看得懂啊?
一个大善知识在潜移默化地行利生事业、在方便度众生的时候,就叫“和光同尘”,我们凡夫只看到他“同尘”,看不到他大菩萨的本面。你若不是大菩萨,怎么能知道大菩萨是什么样的呢?所以文殊菩萨才要善财童子去参学天下善知识,正是因为文殊菩萨的介绍,因为佛法一代一代的传承,才知道这就是善知识啊!
清凉寄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你要做的
无非是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