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道德经》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那到底是讲“道”可道呢?还是“道”不可道呢?佛教里也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到底佛法怎么弘扬呢?
如果佛法有传承,如果中华文明有传承,那传承者、手持火炬者开口即是“道”,静默亦是“道”,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有一次,一位师父跟皇帝讲法,上座坐了一支香,然后抚尺一拍:“说法竟。”就下座了。你能说他没有说法吗?对于明白的人,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皆是大道;对于不明白的人,说也不懂,不说也不懂。
在唐代,当法师讲经的时候,万人空巷,大唐长安晚上都宵禁的,但哪条大路都有佛法的讲座、讲坛。举国上下,从皇帝到社会最底层的人,都把学佛的风尚变成高尚的人格,这才迎来了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文明。
我们中国的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就是发源于唐代,都是用来向俗众宣讲佛经的。有一些老艺术家跟我交流的时候,说这以前都是用来宣讲佛法的,大家吃了晚饭,都会来听这个“佛法白说”,佛法白话化,包括小人书、电影,在那个时代都是用来传播佛法的。
语默动静体安然
现在经典却无人问津,这是时代的悲哀啊!但对于大道来说,“语默动静体安然”。大道之体是坦坦荡荡的,它是不增不减的。你说,它在那;你不说,它也在那。
识得大道之用的人,可以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可以超脱轮回;不得道之用的人,活在情绪里,活在业力里,生命被烦恼燃烧,迷失在感官世界,沉沦苦海,生也苦、死也苦,有着无边无际的苦。
我师父看着这个世间,跟我说:“世间苦啊!世间苦,世间苦,世间之苦谁能数?”当他悲悯地看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眼神是安定的、安详的。
一个得道高僧的眼神是具有透彻性的,他是体解大道的,他的眼神就可以拥抱这个世界,就可以悲悯这个世界。对于有心的人来说,这一个眼神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可以不停地去回味,启迪我们、教导我们。
在这个道德滑坡的年代,讲道德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即便你对自己最爱的人都讲不了这个话题。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加持,你没办法触及这个话题的。这么晚了,我们还在这里侃侃而谈,这都是仰仗着文殊菩萨今天过生日的加持啊!
什么是圣贤的力量?这就是圣贤的力量。我们觉得好像很平常,但若你真要学佛、真要修行了,你会发现,此时此刻是你的精神世界永远的动力。
当你某天回想起那一年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生日的夜晚时,若你会为这个夜晚而感动,说明你在菩提道上有所进步了;若你不感动,说明你没有进步。学佛进步的标志,就是对众生越来越充满悲悯,对佛法越来越感恩,对自己越来越惭愧。
大家来到五台山,有没有见到文殊菩萨?有没有得到文殊智慧的启迪?文殊菩萨是否已经潜移默化地在你的心里扎下了根?文殊菩萨是否已经降诞在你的生命里?在以后的岁月里,你需要自己慢慢“照镜子”。
吃过文殊菩萨的生日蛋糕,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殊菩萨的生命降临到我们的生命里了,这才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我们就要接好文殊菩萨的这个生命,让祂在我们生命中去开智慧、去放光明。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扫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