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讲微妙法门的时候,除了“有教无类”,谁都可以听,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谁都可以不听。佛法的民主就在这里,谁都可以进来,也都可以退场,佛不遮止的。
就像在《法华经》里,佛陀要讲大法了,跟了那么多年的弟子,烦恼生起来了,陆续起座,五千退席。经典里说,“世尊默然而不制止”。这就是佛法的自由,我们从中就能理解,佛教为什么能在人类历史上这么和平地传承几千年。
那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会觉得多可惜啊,这么精彩的一场法宴,竟然他退场了。退场就没有下文了嘛,无边的遗憾。但遗憾也是世间的常态,纵使遇到了佛,也不可避免。
所以一个人要很警惕的,警惕自己的生命轨迹。常常要问天,要问佛菩萨,常常读经典,冷静下来思考我的生命何去何从?短短几十年的人生,怎么做才能不后悔,才能让自己满意,才能幸福度比较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的入门都是很理性的。一个人选择学佛,完全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自私、贪瞋痴是生命的常态、本能,但是能去分析它、把握它,能知止、知度、知量,不让它损害自己、损害他人,这个分寸的拿捏一定是理性的、智慧的。
在佛教里,对一个人善根的观察,看他前世有没有遇到过大乘佛教,有没有受过文殊菩萨般若法门的熏陶,一个方法就是看二十五岁前有没有遇到大乘佛教。
如果前世学过般若,这辈子在二十五岁前就会遇到。当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寒毛会炸开,就代表前世受过这个法。
尤其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是“从今乃至菩提果”,是尽未来际的。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下一生再遇到大乘菩提心法的时候,会心花怒放、寒毛直竖、热泪盈眶。
这就是超越时空的大乘之体又现前了,当生命内在的种子与大乘之体相遇时,就会同频共振,感应道交。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和尚,他能看到谁是有善根的,所以他会在人群里寻找,把这些菩萨从苦海里打捞出来。因为纵使是菩萨再来,也照样载浮载沉,苦海沉沦。没有这些饱学多参的老和尚们、佛菩萨们来点化、打捞,也很难从苦海中登岸。
因为苦海是没有边际的,我们的贪瞋痴也没有边际。几千年来,佛屹立在人间不倒,做轮回汹涌苦海的中流砥柱,这是不容易的。佛再圆满,法再圆满,也依然会被诟病。我们不了解的时候,往往也不畏惧造恶,甚至诽谤起来都没有底线,一旦了解了,就会恭敬,就会觉得怎么恭敬都不及。
我们此生已经遇到佛法了,遇到彼岸了,要像救命稻草一样地抓住它,珍惜这个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