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一开篇就讲了这个故事。在过去久远劫前,有一尊佛,名叫“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时候,地藏菩萨是大长者子,他看到这位如来相好庄严,就去礼拜、请示,“如何才能有像您这样的万德庄严?”
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想要证得这样的身相,就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广度一切苦难众生”。于是,大长者子就在佛前发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是《地藏经》里因地启发地藏菩萨的第一尊佛。但这尊佛又是难以思惟的。
为什么我们文殊菩萨的坐骑是青狮?“青狮”是代表法身佛的见地。“奋迅”代表顿然的觉悟。你悟了就悟了;不悟,什么时候悟不知道。法身的见就是明白则当下明白,不可比拟,不可攀缘。
所以你说“师父啊,我什么时候开悟?”那不知道的,但自己要努力。这个心地的宝藏,悟则当下悟,但悟了也没有门径。过去的祖师为了这个真的是“如丧考妣”,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用功,哪怕略微得到一点感悟,也是念念不忘,一边感悟着一边亲近着大善知识。
有位祖师参了几十年,好像略略有个门径了。他有个师兄不用功的,天天睡觉,所以他本来是责怪师兄的,他说,“我们出来参学,这么难得,我们天天打坐,你天天睡觉”。他师兄爬起来说,“你打坐有什么悟处,讲给我听听”。他把几十年的体悟讲给师兄听,结果师兄就靠在那里说,“大道有门吗?”就这一句话,他当下彻悟。
如果过去有善根,听到这句话汗毛都会炸开的,醍醐灌顶。但是我们往往都是很茫然的。就像讲“师子奋迅”,讲到这里又很苍白、很无力,纵使再怎么使劲,也像用拳头打虚空一样,打不到。
实际上,“狮子奋迅”在这部经中非常重要,这正是地藏菩萨发明心地之处,也是所有佛弟子能不能发明心地的一个关键点。如果发明心地了,那你必然是“狮子奋迅”,以后的所有修行都是依着这个点而展开的。
我们汉传佛教里说“开智的楞严”。《楞严经》全称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代表这个见是一切诸佛之顶;“楞严”是究竟坚固,代表这个定是究竟坚固的定,出生一切诸佛乃至菩萨万行首。
整部《楞严经》可以说就浓缩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名号的德里面。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发菩提心,于无量劫不可称计地做十地菩萨,实际上就是从这尊佛——“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里开始的。
我们也是这样,我们生命是为了延续这个业报身而活,还是为这个如来体性,为了彰显心地而活?哪一天我们顿悟心地了,就会抉择了。
如果心地的宝藏没有现前,自然而然就只能延续着自己的业报活着。一旦我们发明心地了,我们发愿为如来体性而活,不再为习气和业报身而活时,生命就有了依怙,就从此拉开了成佛的序幕。
所以,“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是每个佛子学修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时节因缘,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那一刻准备的。“狮子奋迅”,他是顿然的、不历阶次的。
佛教里说“理需顿悟”,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来藏心,每个人的佛性是要顿悟的,但是顿悟需要大因缘。大因缘里两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忏悔业障和积累福报。
所以我们学佛了,要忏悔业障,要积累福报,这些前提做到了,我们就等着时节因缘的成熟,等着那个顿然的“狮子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