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一部记叙玄奘大师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个人传记。
前五卷述大师出生、出家学历、西游行程及各地参学经过,后五卷述大师回国以后和宫廷来往关系,译经事业以至最后在玉华宫示寂等。
第一卷记述大师出生、出家、受戒、各地参学,发心前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长安出发,过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碛,经伊吾,西行到达高昌的情形。
第一卷
11 强留绝食
译文:
过了十几天,玄奘大师便要辞行。
高昌王道:“已叫国统师请问法师意见,不知意下如何?”
玄奘大师道:“蒙大王留住,实在十分感激,但与贫僧西来本意不合,所以不能遵命,还请原谅。”
高昌王并不气馁,继续劝说:“弟子曾与先王同游贵国,从隋帝经历东西两京(东京即洛阳,西京即长安),见过多少高僧,心未欣慕;但一闻法师之名,即身心欢喜,乃至手舞足蹈,故留法师止于此,盼能受弟子供养终身,令全国百姓皆皈依法师,并望法师在此讲授。僧徒虽少,也有数千,都使他们作为法师的听众。还请法师察纳微意,勿再以西游为念。”
玄奘大师听完谢道:“大王的盛情厚意,贫僧愧不敢当。只是这次西行并不是为了供养,乃是因为我国经教缺乏,教义不详,疑惑争议很多,所以才有西行求经之举,就如同善财童子为求真理,四处参访一般,理应日日坚持才对,又怎能半途而废?还愿大王察纳我的心志,收回王命。”
可是高昌王仍不死心,说道:“弟子仰慕法师,无论如何一定要留法师供养,葱山可转,此志难移!请相信弟子是一番愚诚,不要疑我不实。”
玄奘大师道:“大王一番深心厚意,贫僧早已知道。但是玄奘西来,目的在于求法,现在法还未得,岂可中途而废?希望大王原谅。况且大王积德修福,位为人主,不但苍生仰恃,而且佛教依凭,理当助扬善举,岂宜加以阻碍?”
高昌王道:“并不是弟子敢阻碍法师,只因为敝国没有导师,所以要屈留法师,以引导众生。”
高昌王再三苦留,玄奘大师只是不肯。
高昌王最后作色大声说道:“弟子一切已经安排好,法师岂能说去就去?我一定要相留,不然就送法师回国,请法师自己再好好考虑一下,还是相顺为妙。”
玄奘大师回道:“玄奘西来,只为求法;如果在贵国受到阻碍,也只能留下我的尸骨,我的心是留不住的。”说到这里,声音颤动起来,表现的意志十分坚决。
高昌王还是不听,令人更增加供养,每天进斋的时候,高昌王亲自捧盘,殷勤劝食。玄奘大师因被阻留,决定宣誓绝食,以感动高昌王。于是他终日端坐,滴水不进,这样一连三天。
到了第四天,高昌王见大师气息渐微,生命垂危,心中深生愧惧,只好屈服,向大师稽首谢罪道:“弟子愿意放法师西行,请早一点进斋。”
玄奘大师恐王有诈,要他指日为誓。高昌王说道:“如要宣誓,就请法师共至佛前,更进一步共结法缘如何?”玄奘大师同意了,于是二人共入道场礼佛,并请出王母张太妃来作见证。
在佛前,高昌王满心欢喜地立下誓言:
一、愿与法师结为兄弟;
二、将来法师取经回国的时候,须留在高昌三年,接受供养。如果将来成佛,愿自己能像波斯匿王及频婆娑罗王,作法师之檀越护法;
三、请法师继续留在高昌一个月。这期间,一方面宣讲《仁王经》,同时也为法师准备路上用的行装。
玄奘大师一一答应后,方才进食。太妃也非常欢喜,发愿生生世世都要作为法师的眷属,跟随法师。
隔了一天,高昌王大开道场,在空旷地方,张起一顶大帐,可坐三百多人,恭请玄奘大师讲经。自王太妃以下,国王和将相大臣等,都亲自前来听讲。
每一次开讲前,高昌王都亲捧香炉,自来迎接引路;玄奘大师将升法座时,高昌王又伏身跪下以背作磴,请大师蹑足而上。天天如此。
法会圆满结束后,高昌王为玄奘大师剃度了四个沙弥,叫他们一路同行,作为随伴。同时置备法服三十套,因为西方寒冷,又造面具、手套、靴袜等,并送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罗绢缎等五百匹,足够法师路上来回二十年之用。
另给马三十匹,挑夫二十五人,并遣殿中侍御史欢信护送大师到突厥叶护可汗王廷。又写信二十四封,给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信,都附大绫一匹,作为信物。
此外更拿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献给叶护可汗,并附国书道:“玄奘法师是奴弟,今欲往婆罗门国求法,路过西方各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邬落马”即古突厥语“驿马”的译音),递送出境。”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