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一部记叙玄奘大师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个人传记。
前五卷述大师出生、出家学历、西游行程及各地参学经过,后五卷述大师回国以后和宫廷来往关系,译经事业以至最后在玉华宫示寂等。
第一卷记述大师出生、出家、受戒、各地参学,发心前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长安出发,过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碛,经伊吾,西行到达高昌的情形。
第一卷
02 求学蜀中
译文:
奘师出家以后,继续与二哥同住在净土寺。在净土寺时,奘师听慧景法师讲《涅槃经》,好学不倦,甚至废寝忘食。又随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兴趣极为浓厚,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之后便过目不忘。
大家对他的才智,都很惊异,于是只要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都跑去请教奘师,甚至不久以后,只要大家在课堂上有听不明白的,下课后,就请奘师到讲台上,帮大家再讲一遍。于是奘师的声名很快就传遍了洛阳,这一年奘师才十三岁。
不久以后,隋朝没落,天下沸腾,到处兵荒马乱,尸骸遍野,烟火断绝。当时的奘师虽然年幼,但也看得出时局的纷乱与不安,眼见洛阳的衣冠仪礼尽失,几乎成了贼寇的巢穴,就动员二哥说:“这里虽然是我们的家乡,但天下这么乱,我们不能留在这里等死。听说唐主李渊攻占了长安,他一向很爱护百姓,受到百姓欢迎,也许我们可以投奔到那里。”长捷法师同意了,带着奘师离开净土寺,奔向长安。这一年,奘师十七岁。
这时正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朝初创,四方正在用兵。李氏父子忙于争夺政权,不太重视提倡佛教,所以偌大京城里面,竟然找不到一个讲席。
奘师本意是来长安求师问道,到此一看,不免心中失望。当初隋炀帝曾在东都洛阳建立四大道场,召天下名僧去居住。那里曾经法将如林,大德高僧齐聚一堂,但因隋末国乱,供养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师辗转游驻四川,能知佛法的人也多集中在四川,四川已取代洛阳,成为当时全国佛法的研究中心。
于是奘师又与二哥商量说:“这里没有佛法,怎么能在此虚度时光呢?不如入蜀走一遭,到那里访问名师。”长捷法师也觉得弟弟言之有理,于是兄弟两人离开长安,经子午谷(西安西南百里)进入汉川。在那里恰好遇上在洛阳讲过经的空、景两位法师,师徒相见之下,十分高兴。大家在汉川停留了一个多月,奘师天天跟从两位法师受学问道,最后大家结伴,向成都进发。
这时四方僧人,都纷纷向蜀中投奔。各地名僧聚集成都,遂大开道场,互相论辩。奘师心下高兴,非常珍惜光阴,向道基、宝暹法师学习《摄大乘论》、阿毗昙等,并向道震法师学习《迦延》(即《发智论》)。他励精求法,从不间断懈怠。所以在短短的二三年间,奘师便精通了佛教的重要经典。
当时在成都教授佛法的人很多,讲座之下,常有数百人。其中只有奘师学问才识超群出众。名声传布开去,一时吴、蜀、荆、楚、长江上下游一带,无不知道他的大名,都想观望他的风度,以能见他一面为荣。
同时长捷法师住在成都空慧寺,也常设讲筵,讲授《涅槃经》、《摄大乘论》、《阿毗昙》等,还精通儒家《尚书》、《春秋左传》,尤其擅长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为蜀人所钦慕。兄弟两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大可与东晋慧远、慧持两兄弟相媲美,一时之间,在成都传为美谈。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