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公元627年的秋天,
大唐帝国都城长安,
一个僧人走出城门,
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
寻求佛法……
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
经过西域、翻越葱岭、
横穿中亚的大草原,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
四天五夜没有进水;
在风声鹤唳的峡谷,遭遇强盗;
在幽暗阴森的城堡,
不得已卷入一场谋杀……
数万里程,
遭逢多次生死危难都化险为夷,
救自己于危难之中的,
不是孙悟空,
而是这部由神秘高僧亲传的心要法门。
玄奘大师,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大师历经艰辛到印度求取真经,十七年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七尊、经论657部,并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成就空前绝后。
玄奘大师西行路线图
玄奘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玄奘大师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
大师俗姓陈,《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显赫一时,大师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祖父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官至县令,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大师接受了良好的儒学熏陶。
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大师五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大师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之后,玄奘大师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大师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大师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
玄奘大师十三岁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郑善果到洛阳度僧十四名。玄奘大师因不满十五岁,主考官见他“年虽小而志怀远大”破格录取,在净土寺削发成为沙弥。
唐武德元年,玄奘和二哥从洛阳入长安,遂又南下入川,到成都空寂寺、大慈寺听宝逻、震空等法师讲经,两三年间究通诸部,闻名佛界。
武德五年,玄奘大师二十岁,在大慈寺受具足戒,披上了袈裟。武德七年,玄奘大师到荆州天皇寺开讲《摄大乘论》等经。随后,大师相继北上和南下拜师学经,究通各家学说,誉满京师。
后来,玄奘大师为求得总括三乘的统一学说《瑜伽师地论》的梵文真本,上书朝廷,未得准许。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连年旱灾,朝廷准许灾民出城乞食,大师遂混迹于乞讨灾民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西行求法旅程。
在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玄奘法师曾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在寺里住着一位生病的出家人。
玄奘法师见到他时,老和尚身上长满脓疮,一身恶臭,衣服也破破烂烂,人们都不敢靠近。只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亲自为他擦洗身上的脓血,并为老和尚调治药物,悉心照顾。
一日,老和尚的脓疮痊愈后,为了感谢法师的救命之恩,从怀里掏出一卷发黄的纸,送给玄奘法师。那发黄的纸上,写的就是梵文的《心经》,并一再叮嘱玄奘法师,如遭到种种苦难危险时刻,要一心恭敬称念《心经》,定会得到感应,远离一切苦难。玄奘法师得到《心经》后,十分欢喜,发心受持。
后来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途中,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
不仅如此,此后西行旅途之中的种种厄难,或粮食短缺,或路遇劫匪,有时候甚至生死存亡之际,也多次靠持诵《心经》得到灵应,转危为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原文:
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达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典中字数最少的一部著作,却包含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被视为般若智慧的集大成者。现在传颂最广的260字《心经》通行译本,就是由玄奘法师翻译而来。
印光法师说《心经》:
「文虽简略,理极宏深。至圆至顿,最妙最玄。诚为诸佛之师,菩萨之母。六百卷般若之关键,一大藏圣教之纲宗。以故自唐至今,闻人名士,每事书持,多有读至数千万遍者。须知此经在处,即佛所在。消除灾障,致多吉祥。务须恭敬供养,受持读诵。则度一切苦,成无上道。」
弘一法师说:
“《心经》虽仅二百余字,但摄全部佛法。”
《心经》,
是出离轮回的一条道路、一个方法。
每念一句,
都能找到一种智慧的启迪;
每念一句,
都会带领我们从一个困境中脱离出来;
每念一句,
都能拓展一个崭新的世界。
附《心经浅释》全集1-4
点击下图观看
值此大师纪念日,
忆念祖师德范,
诵念《心经》,
探究经典奥义,
祈愿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加被,
愿一切有情,破除无明,早登觉岸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