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一部记叙玄奘大师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个人传记。
全书共十卷,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大师弟子慧立法师为表彰大师功业,将大师赴印取经事迹写成前五卷。到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另一弟子彦悰法师将前五卷重加整理,又续撰五卷,完成此书。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同时翻译了全600卷《大般若经》。大师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其西行求法之志行坚确,千年不磨,为后人所称仰。
今欣逢大师诞辰纪念日,特推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系列连载,愿大师的行谊激励更多后人!
内容提要:
本传内容,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五卷述奘师出生、出家学历、西游行程及各地参学经过,后五卷述大师回国以后和宫廷来往关系,译经事业以至最后在玉华宫示寂等。
第一卷记述奘师出生、出家、受戒、各地参学,发心前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长安出发,过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碛,经伊吾,西行到达高昌的情形。
第一卷
01 出家剃度
译文:
玄奘法师,俗姓陈,单名一个袆字,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氏。
他是汉朝太丘长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省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
陈惠共生四子,奘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奘师自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他特别喜欢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他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
陈惠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这么聪明,自然也乐于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少书。
八岁那年,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衣而起,父亲问他为何起立时,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训,又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
父亲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地教导他,除了《孝经》,还仔细教他其它的经典。
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熏习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不是雅正的典籍他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他不学。
同时,他不喜欢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喜欢逛游街市,即使门外锣鼓喧天、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只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除此以外,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平常总是温和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
奘师的二哥陈素先出家,法号长捷,住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
奘师十三岁时,正值隋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一十四人出家为僧。奘师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
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徘徊不去,便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奘师自报家门后,郑善果又好奇地问道:“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吗?” 奘师立即回答说:“是的,可是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功力还很浅,所以没有资格去考试。”
“那你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寺卿追问。“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奘师昂然答道。
大理寺卿听后大为惊叹,加之见他相貌不凡,为了嘉奖奘师的大志,大理寺卿破格录取了他。
过后,大理寺卿对属下解释说:“文字记诵的工夫容易练成,但是先天的风骨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佛门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现在看来,郑善果确实有知士之鉴、知人之明,绝非浪得虚名。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译者 赵晓莺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