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生活习性
就像小孩子读书的时候有读书的规律,
放假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等到开学,
又会调频道进入读书的状态。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当我们处于在家的模式,总觉得我有生日,有父母,有亲戚朋友、同学,有社会圈子,很难想象出家人怎么生活,
实际上出家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进而想,极乐世界怎么活着呢?
极乐世界有没有父母?
我们这个世界还有胎卵湿化,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也没听说谁在极乐世界过生日的。因为在极乐世界,你一生出来就知道时间是一个变量,它是不定的,空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无量寿。
生 活 方 式
我们在娑婆世界生活习惯了,怎么想象极乐世界的生活?你敢不敢去极乐世界?想不想换一种生活方式?能做到这点不容易的,一般人不敢想,也没办法想象。
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学佛了,甚至我们还来寺院做义工,来参与寺院的建设,远离家园过一种集体的修行生活,甚至进而能够出家,过出家人的生活,这是这个地球上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就是过去的你也不理解,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面用学生的状态来比喻,然后再延伸到地球上,我们作为人这种动物的生活状态和极乐世界的生活状态。通过这样子次第的比喻,那我们就不会觉得极乐世界陌生,也能克服我们因为无法想象而恐惧的状态,这个就是需要在寺院里面慢慢培养出来的。
就像我们看过的一部电影里,主人公没有人培养他,他就不知道解脱是什么。他问:“为什么要过去?”说:“过去了就可以自由啊。”他问:“自由是什么?”他不知道。如果是我们学佛的弟子们,我们就会知道自由是什么,就会毫不犹豫地过去。
如 弃 敝 履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的老师朱乃洪老居士。我在家做居士的时候,他专门给我讲《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次我问他:“如果阿弥陀佛现在就来接我们去极乐世界的话,我们去不去啊?”
我为什么这么问呢?实际上我在遇到他之前,就精进地在念佛了,但心中还有一种疑惑,就是说对这个世界还有一点挂碍,什么挂碍呢?就是我觉得我应当把我学佛的感受、我的思考、我的受用,学佛带来的法喜传播给更多的人。
所以我做居士的时候就写血书,立志要弘扬净土,念佛求愿往生。因为我看到过阿弥陀佛有一副对联,阿弥陀佛站立着,一只手垂下来,叫“长伸手携娑婆客同归净土”。我觉得我也应当多结一些佛缘,多劝一些众生,帮助阿弥陀佛来完成祂的大愿,我从做居士的时候就这么发愿了。
当时我这位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做过福建省佛学院的净土宗老师,圆拙长老请他去任教,又做过灵岩山中国佛学院分院的老师,是明学长老请他去的。
我现在都很清楚地记得我的老师,这位菩萨,他的语气非常坚定,说:“如弃敝履!”如果极乐世界现前接引我们去,我们抛弃这个身体、抛弃这个世界就像丢掉一个垃圾一样。他斩钉截铁地这样说,眼神坚定、神情坚定、语言坚定,身口意三业都坚定。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