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生命的“契约”
我们诵读《地藏经》的时候,都会被地藏菩萨的大愿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愿感动得落泪。所以,读过《地藏经》的人都知道,读之前要把餐巾纸准备好。
释迦牟尼佛福慧两足,已经成佛了,但祂的心中还是有牵挂的。祂牵挂的是谁?牵挂我们众生啊!
佛陀已经圆满了,从祂自身来说,不会再有烦恼了。祂的烦恼就是烦恼我们众生的烦恼;祂的愿就是愿我们离苦得乐。
佛教为什么在人间长存到现在?就是佛一直在操心着我们,佛的这个大愿一直不离我们,我们才能遇到佛教,能看到寺院,看到出家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成为了佛弟子。
成为佛的弟子,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一种“契约”。这个契约超越生死,超越轮回,超越凡圣,超越时空;而且,这份契约是单方面的愿力,是震天动地的、天地宇宙间最伟大的愿力。
精致的利他主义
现在社会有一个传播度很高的词语,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而佛教践行的是自利利他。所以佛教寺院的存在,是为了众生、为了有缘者,不仅为阳间的人,也为阴间的众生,这就是佛教的“精致的利他主义”。
而且这是单方面的愿力,尽管佛菩萨要救度的众生并不理解祂,地藏菩萨“屡发重愿”,他只负责坚固自己的愿力,不停地给自己的愿力充电。
只有开了智慧,才会知道佛教为什么会坚持存在于这个世间。一个人要想开智慧,需要一定的福报资粮,所以,佛要救众生、要让众生理解、要让众生配合,祂不是无息贷款,而是把自己的福德完全“贴补”给我们。
《地藏经》里的地藏菩萨,不仅把自己的福德贴给我们众生,还要把我们身上无量劫造的恶业背到他的肩上,然后把我们从恶业的“泥潭、沼泽”里拉出来。
为什么佛菩萨要把我们的恶业背到自己肩上?因为因果就是宇宙法则,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可以转变形式,佛菩萨的愿力可以给我们做微调,同时用祂的福德力还可以暂时把我们从泥潭沼泽里拉出来。
地藏菩萨的极善
我们读《地藏经》会感动、会流泪,就是因为佛菩萨不忍我们众生在受苦,不忍撇下众生先成佛,所以才放弃生命里最极的果位、最舒服的状态,以这样一种生命态度,执着地把自己的命运跟这么多苦难的众生绑定在一起。
佛教里有一个专用名词叫“一阐提”,就是坏到连一丝善都没有的众生,虽说有佛性,但是他不给自己佛性机会,这种人有一个名字叫“一阐提众生”,这就是极致地坏。
还有一种叫“极致地好”,像地藏菩萨这样善到什么程度?他的生命就跟恶的众生绑定在一个命运线上——只要众生不离苦,我就不离苦。叫“一阐提菩萨。”
我们怎能不感动于地藏菩萨的这种极善呢?因为讲到底了,我们有什么德行能来做人?都是被地藏菩萨救出来的,所以读《地藏经》就好像看到了我们的大恩人,见字如面啊!感动于天地宇宙间有这样的菩萨精神,对苦难众生如此不离不弃。
在人间默默地等待
佛教的存在,既不是任何一个社会形式该有佛教,也不是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可以诞生出佛教的,而是因为有着佛菩萨无尽的大愿。
地藏菩萨的愿力就如“单恋”,对我们发的愿只有佛知道、菩萨知道,我们众生并不知道。无数次救我们,经典里描述叫“旋出旋入”,救出来是不容易的,但堕落是很容易的。
我们每个人生命里是有陷阱的,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有陷阱,也不知道贪嗔痴的状态就叫陷阱。佛菩萨是知道的,所以叫我们戒恶修善,引导我们的生命走向光明。
但是佛菩萨来帮助我们,会受到我们的猜忌,会变成我们陷害的对象,所以菩萨为了悲悯我们,减少我们造恶业的机会,佛菩萨还有一种方法,就如文殊菩萨说过,你来到五台山肯定见你,“文殊菩萨接你一千里,送你八百里”,但不会让你知道谁是文殊菩萨。
佛教在人间等待我们成长多少不容易啊!而且这种精神世界的成长不能替代,是互不相干的,并不是老爸成长了,叫“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地藏菩萨要想成佛还是遥遥无期的,这种的“菩萨一阐提”,不仅仅我们读这本经会流泪,诸佛都被感动得流泪啊!
—— 甲辰年盂兰盆节蒙山法会开示
[清凉寄语]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