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赞叹着五台山,恭敬着文殊菩萨,作为我自己的思考是:怎么样能让我的生命找到对圣地、对文殊菩萨现前的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我们说,平时看到的花、草、石头,会让我们更加身临其境地忆念五台山。但你如果抬杠说:“难道我们学佛来求见文殊菩萨,还比不过石头吗?石头它能认识谁是文殊菩萨吗?”你要抬这个杠那就不行了。
肯定我们人学佛更快,人更能了知谁是真正的文殊菩萨,哪怕花十年、二十年,我们总会知道。但石头有可能花一万年、十万年、百万年,也不知道文殊菩萨是谁,因为石头对此无法了知。
但这些情景可以帮助我们生恭敬心,生一种情景化:我在五台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它都比我存在的时间久。你这样想是可以的。
就如今天早晨太阳一升起,就有一道彩虹出现在我们寺院上空。你看到了,可以生信心,让你的心灵庄严,但是你不能抬杠说:“这代表什么?”这不能代表什么。你高兴了就高兴了,生欢喜就生欢喜了。
所以学佛,一方面要把我们的生命沉浸其中,把它变成我们生命虔诚的一部分。就如法力的加持一样,法力的加持既需要我们活着的人、有情生命,也需要无情物,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叫“情与非情境”。它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记忆,构成了我们五台圣地的场景。
这样的场景化对我们生命的净化和洗涤,乃至夏天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清凉,这些都是五台圣境的一份礼物。这是一种生命的感受,它可以汇入到我们以后学佛的智慧体性中去。
但前提是,你不能抬杠。
所以,讲法的人需要补缺、要回护,法的方向要明确,听法的人也不要错误地去理会它。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