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同步收听音频
什么是道德?“道”好比是交通法规,“德”是遵守交通法规;“道”也是阳光,普适万物、滋养万物,“德”就是我们体悟了天地大道之后,人生要活出像阳光般无私的品格来。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万年来所构建的文明认知系统,我们对“道”的认知系统、对“德”的认知系统是非常深厚的。
PART ONE
中华民族建筑的道德属性
FORIQINGLIANG
——
据央视新闻网 2024年07月27日发布的新闻称,“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在这个中轴线的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故宫里面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它们的名字就代表了人类文明的一种境界,申遗成功,代表着国家的价值诉求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得到人类文化的保护。
人类文化遗产是具有道德属性的,而中华民族的建筑语言向世界诠释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修养。“太和”是什么状态?“保和”是什么的?用哲学语境来描述的话,“太和”如果是宇宙的本体,那“保和”就是认识到这个本体,然后去珍惜它。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在追寻着天地大道,去中和人类贪嗔痴对人和自然带来的逼迫,所以才会有太和殿,宇宙之大道——太和。宇宙里不管有没有地球,都是“太和”的状态,叫道生万物,这是我们要去认知的;之后,我们人能遵循于大道,这叫“中和”,所以还有中和殿;如果偏失于道,还要有人为的维护,那就叫“保和”,所以又有保和殿。
这就构成了北京故宫的三大著名建筑,它们的名称就昭示着人类要做的事情,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中和、太和以及保和的民族精神。
人作为一个主观能动性体的生命来说,如果我们能够认知到“道”,并归顺于“道”,能道化人格,把我们的人格体现在道中,这就是“中和”;平时为了保持在这种状态中,是为“保和”;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太和”的状态,天下就是一片大道祥和之气。
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这就体现出了几千年文明的迭代,文明的延续,文明的普及。中华民族自古追求的“满街皆圣贤”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把这种高标准的道德修养变成普天下每一个老百姓的人生素养,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臣也好,民也好,都要具有这种圣贤品德,要形成这样一种生命价值观。
PART TWO
历经千年依然灿烂的中华文明
FORIQINGLIANG
——
FORIQINGLIANG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所以我们国家强调,“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我们应该传承下去”。对道统有所认知,然后再把这种美德去润泽苍生,这就是古圣先贤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中华文明是一个本体论,本体论里面有认识论,然后认识论产生价值。这是一个永恒的历史命题,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就是我们对道的主体的认知,本体论、认知论和践行论。
认识论只是“知”,本体论的“道”是如如不动的,无论你是否遵循于它,对于道来说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要说我们地球上的一个生命体,就是宇宙里无数个银河系在“道”面前,都是不增不减的。
这种文化一定是要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身心世界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机会,就是要我们去思考大道的。所以,我们要对“道”保持一种敬畏,因为我们也是它的产物。虽然我们是父母所生,那你的父母是谁生的?人类是谁生的?一切万物是谁生的?还是有个大道的。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THE END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