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中国人讲“舍得”,我们的财富虽然有限,我们都想财富为我所用,但是一个人能突破我的贪婪、突破我的狭隘,这个“舍”的境界,他在宇宙里一定会“得”一个庞大的回报。
这个庞大的回报是什么?你会发现庞大智慧的本然存在——道。得道能换算成多少黄金吗?得道和发财,哪个更重要?得道重要啊。
这个我做居士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全世界的钱都属于我,我成世界首富,又咋样?你要成世界首富,还是修道?我很明确,选择修道。我再卑微的一个人,再草根的、再默默无闻,但是我有道,我能追随于道,足矣。
所以中国语境里面说“知足常乐”,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你在什么前提下知足?如果满足于对“道”的追求,那你是常乐的;如果你既不知道“道”是什么,也没有物质财富,那你知什么足?
现在有人说:“你拥有之后,才能放下”。有了再放下,这个概念就像一个牢笼,已经拥有财富的多,还是没有拥有财富的多?它把所有没有拥有财富的人都一网打尽了,你还想跑啊。所以一个概念,它可以是一座监狱,它也可以是一座地狱。
如果我们追求道,孔夫子讲到极致了吧,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追求道的人,问苍天,苍天无答;问厚地,厚地不语。世界这么大,道从理论上无处不在,但是我却窥而不见,听而不闻,我看不到道是什么,这很苦的。所以这时候才发出,“如果让我早上知道‘道’,晚上死我也答应”的感叹。
什么能比生命还重要?但是如果让我知道“道”,我愿意拿生命来换。有这种人生前提,“道”一定离他不远!那反过来说,一个玩世不恭的、态度都不端正的人,他怎么可能会得道啊?得道首先就是态度很端正、虔诚,所以印光大师说,“有一分虔诚,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就像孔夫子,他年纪那么大了,过去交通又不方便,他曾经三次去见老子,你理解他吗?我做居士的时候,深山峡谷、孤峰悬崖,到处去找,有时候找到自己痛哭流涕呀。九零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在泰山顶上,寒星之下,我在那磕头,就是在向天祷告:有缘的师父请你出来,请你能够接受我这个徒弟。当时找不到师父,就向天祈祷。
中华文化它是高度浓缩的,要带着语境、带着场景去理解的。光“朝闻道,夕死可矣”,你怎么理解?说“知足常乐”,谁,是谁知足?你是一个人,你是什么生命状态,你知足?如果连道都没有,你就知足了,这叫什么?叫不求上进,叫自我放弃。因为你还没有属性,你是谁,你都不知道。
对于一个领悟大道的人来说,知足于“道”,足矣。我这么一个宇宙的尘埃,竟然对宇宙的大道能体悟、体解,我生命足矣。我有一口水喝,有一口饭吃,有一个容身之地就行了,叫“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悟道的人啊,他有悟道的前提,他才能知足常乐。
▲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