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福报是开不了智慧的

2024-11-08 09:08:00 发布: 人气:38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出家之后要培养出僧格


在僧团里共住,“僧”的内涵是什么?不是剃了头、穿了僧人的衣服就可以简单地称为“僧”。实际上,“僧”本身是一种法的状态。除了剃除须发、披着染衣,还要有僧团的组织和寺院常住的组织制度,有法的内涵。


一个人出家之后就不再是个体了,而是佛的弟子,是三宝中的一份子,是僧团和合大海中的一员。他既是僧,也是法,所觉悟的智慧也代表佛。所以,一个合格的出家人是代表三宝的,也只有出家人才能住持三宝。


我们出家之后要培养出僧格,要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人格认知转化,这不是一般的功夫。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要把它作为一个课题去思考。

 

我们随顺这个方向了,就是在成长;偏离,就失败了。一个苹果可以长成丰硕的果实,最终瓜熟蒂落;也有可能被虫咬了,或者生病了、腐烂了,从枝头掉下来。

 

图片


所以,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看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的成长。实际上岂止是佛菩萨,你家里的祖先、冤亲债主没在看着你吗?讲到更具有威胁性一点,连阎王爷、小鬼都在看着我们的。

 

穿了出家人的服装,已经入圣贤之列了,如果身心的品德跟这个位置不匹配,是会损福报的,缺德会有罪的。过去的罪业没有忏掉,现在又以这一种身份造罪,果报是很可怕的。



02

对境越殊胜

越要有一颗深刻的惭愧心


解脱是需要积累福德资粮的,无漏真净的法才是解脱的德,这也是要修出来的。


虽然从理性上来说,我们是佛弟子,诸佛菩萨的德可以转为我们的德,但我们的罪是要自己去消的。《地藏经》里说,我们的业障“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诸佛菩萨不得现前,诸佛圆满的功德我们看不到,这就是我们的罪过。


佛陀在《维摩诘经》里面就讲到:“我日月净不见色者,岂日月过耶?”盲人不见天上的明月,是谁的过失?是盲人啊。一样的,我们不见诸佛的功德,这是我们的过失。


什么叫圣地?就是对境很殊胜。我们在圣地修行,每天要问自己的,我看到金色界了吗?我能进去吗?我能触摸到吗?我能像进出房门一样自由穿梭吗?


我们于圣境不知不见,这是要生起惭愧心的。对境越殊胜,越要知道自己有多卑劣,这样子修,就会有一颗深刻的惭愧心。


图片



03

没有甚深的“福”

是开不了“慧”的


《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我”是要有智慧的,是有“无我”的境界的。智慧的资粮从哪里来?我们到寺院奉献,就是为了忏除业障、积累福报、培植资粮。

 

南怀瑾老人年纪那么大了,讲了一句掏心窝的话,他说:“我这么大活下来,发现没有福报的人是开不了智慧的。”

 

我们这里叫“福城”,这也代表开智慧,首先要积累福报。福和慧之间本来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没有福德资粮的积累,哪里可能有智慧的花朵绽放?

 

图片


无量劫轮回以来,我们能够为修行拼命的机会是很少的。百千万亿劫里都生得无意义,死得无意义,这一辈子终于有意义了,就要好好地把身口意奉献给三宝。


佛教里说,“不建道场,不知祖师之艰辛。”哪一个祖师为了众生,都是把生生世世的福德资粮带来,都是把整个身心奉于尘刹的。我们如果坐在祖师的平台上,还护念着那个轮回的罪恶的小我,是不匹配的。

 

想要跟上祖师的脚步,想此生获得解脱,就要“将此身心奉尘刹”。我们说“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做众生马牛还要等一等的,要先为三宝奉献。没有在三宝面前修功忏罪,哪里有做众生马牛的福德资粮呢?

 

所以,我们真的要有一种惭愧心,要相互勉励、鞭策。要爱寺院这个常住,把常住当成自己,这样常住就兴隆;我们自私、爱自己,常住就萧条了。讲到底了,常住兴隆不仅是佛教之幸,也是众生之幸、是社会福祉。


图片

▲弘范三界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你的福慧,从哪里来?
· 华严字母|起梵腔——松纯长老唱诵
· 我们每天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 只有觉悟的人,才能把人生变成喜剧
· 我们能信到什么程度,就受用到什么程度
· 心灵文化自信的起点
· 立冬 | 每一个冬季,都是一场修行
· “天降日”的意义
· 修行,你只要不耽误自己
· 心灵喜悦,是学佛很重要的一个标志
· 你现在的修行,其实是对生死关头的一场预演
· 这,才是佛陀认为的具有完美品格的人
· 最在意的人,最能扰乱你的心
· 光阴似箭,不要懈怠
· 不要把修法的体验用来加固“我执”
· 安般法,最终要汇入这里|안반법은 결국 여기로 흘러든다
· 解冤解结,最大的冤结是什么?
· 根性好的人,尤其要注意的
· 这句佛号,最终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那艘大船
· 药师佛在这个世间的“发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