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文化自信的起点

2024-11-07 21:36:00 发布: 人气:8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在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佛教文化的遗存体量之大、从实体建设到文化积淀之深厚,难以言表,而且传承不断,至今保持着其鲜活的生命力,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这也让国家复兴传统文化变得具有可能性。

 

我师父他们那一辈的修行重点是渡劫。像我师父一九三四年出家,系统地修学戒定慧,明心见性,从解放前就开始讲经布道了,后来的二十多年经历风雨,正是检验他们如金子般的文化自信。这样一批身口意受佛陀甘露润泽的人,对人类文明有宏大悲愿的人,不离不弃地以命相守,成为了纯正的佛法命脉的守护者和弘扬者。

 

之后的佛教,迎来了春天一样的回归。这时候的高僧大德都是根红苗正的,有着满满的文化自信,学修可以说是深广的、修证功德强大的。虽然佛教看上去很弱,但这批老和尚的存在,成为了佛教复兴坚如磐石的基础。我们八、九十年代这些学习佛法的佛弟子,有一个不成文的参学准则:经过风雨考验的,个个都是真菩萨。



图片



图片


这一批老前辈的硬件建设也好,法脉延续也好,他们是渡劫的一代,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作为我们这一代出家人,要做的就是把师父传给我们的这种心性的感悟,把佛教这个最核心的内容传承下去。老一辈已经完成了硬件的建设,而文化内涵的建设,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


所以,我们建寺安僧,把整个身心都浸润于这种宗教生活化的文化氛围里,去验证佛陀所讲的真理,这是我们最现实的修行。寺院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载体,有缘来到寺院的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生命当下就能直观地体验到什么是传统文化。


找回文化自信,需要这样一个社会实体。我们国家领导人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有着社会主义的元素。这个元素在佛教里就很直观地呈现出来了,而且不仅有社会主义的文化元素,也有共产主义的文化元素。这是以高度的觉悟、信仰的力量而呈现的,纵使这种精神面貌不能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社会的践行方式,但它可以成为人类文明高度的一种示范。



图片



图片



我们佛弟子于当今人类社会的意义,实际上就有这样一个示范作用。虽然社会大众不可能都过上这样的生活,但他可以心向往之,可以超越自身狭隘,跳出自己三维的认知,在这个社会实体中,一瞻彼岸的智慧。


佛教的这种存在是令人仰望的,所以它不是可以简单就能理解的。我们在寺院里修行的行为,哪怕一个学佛的人、一个出家十年的人也不一定理解的。


从我个人来说,我出家十年时,也不理解自己出家二十年的生命境界;出家二十年时,也理解不了自己出家三十年的生命境界。更何况没有学佛的、不了解中华文化的普通大众,即便来了寺院,也不一定理解建刹安僧对他个人、乃至对这个时代的作用,更不理解对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作用。


但是,有可能他会在这里得到某种启示,然后在这个启示下,生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一点明白了,这时候才有可能理解五台山文化,理解文殊菩萨。


总的来说,佛教的信仰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有利于世界和谐发展的文化。我们作为佛弟子,要充满这个文化自信,好好实践佛法、证明佛法。



图片


图片



清凉寄语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立冬 | 每一个冬季,都是一场修行
· “天降日”的意义
· 修行,你只要不耽误自己
· 心灵喜悦,是学佛很重要的一个标志
· 你现在的修行,其实是对生死关头的一场预演
· 这,才是佛陀认为的具有完美品格的人
· 最在意的人,最能扰乱你的心
· 光阴似箭,不要懈怠
· 不要把修法的体验用来加固“我执”
· 安般法,最终要汇入这里|안반법은 결국 여기로 흘러든다
· 解冤解结,最大的冤结是什么?
· 根性好的人,尤其要注意的
· 这句佛号,最终会成为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那艘大船
· 药师佛在这个世间的“发射站”
· 修行,要守好这三门
· 文殊菩萨留下的圣发和成佛之法
· 修行路上,一个很伟大的课题
· 三门清净好修行
· 修行,怎么达到一个好的状态呢?
· 读​弘一法师晚年当众忏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