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直抵彼岸的解脱门

2025-01-20 06:02:00 发布: 人气:22
图片


在经典里,

娑婆世界常被喻为

“三界火宅”、“六道牢狱”。

怎样才能从中解脱?

   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图片
图片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息灭”的决心与自信,需要上升到什么程度?叫“宁舍身命,誓不更造”。


断恶的决心要超越对肉体生命的珍视,用这个理念来驾驭我们的生命,从身口意三方面断绝恶行。


“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生命最无上的戒的誓言。正是这种理性、良知与誓言,驾驭着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得以在轮回的游戏中“升级”,倘若还是被贪嗔痴掌控,以自我为中心,那这轮回的苦海是跳不脱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六道轮回、生死苦海的机理,生起决绝的、出离的道心来。





悟公上人圆寂前,在岱山极乐寺最后一次向四众弟子开示时,提到“乌龟有护命之铠,而不被狐狸所吞”的寓言。同样,佛弟子以戒律为常乐之铠,就不被无常大鬼所吞。


上人还讲到,持戒之人哪怕将要渴死,也坚持不喝有虫之水,虽然因此舍命,却立即升天、得见佛陀;不持戒者喝了有虫之水,长途跋涉见到佛,自以为成功,却被佛陀呵斥:持戒者即是与佛同在,不持戒者,虽见佛等于不见,不得解脱。



《僧祇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口渴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自渴死,不得见佛。”答曰:“我宁伤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


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这深刻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原理。怎样从生死轮回里跳出来?就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无一恶不断,无一善不修”,然后再从声闻的戒律上升到菩提心的戒律,进而现证金刚体性,得三昧耶金刚宝戒。


这个金刚宝戒的体就是大乘的体。当现量地得到金刚宝戒的受用,这才进入宇宙中最高级的诸佛菩萨世界的功德大海,契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的法界体性。


这是佛法最直接、最高效、究竟了义、直抵彼岸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佛陀给我们开的解脱门,就像超越时空的“虫洞”一样。乃至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身相就是见解脱,他的法语是甘露门,他的意地、所证得的实相理体就是解脱门。


图片



佛教的宝贵,总是在以各种方式在人间延续。纵使有百千菩萨来到人间,有很多会牺牲在这个勇士的战场上,能苏醒他的觉性,又能够展现他的利生事业的,少之又少。但圣种又总是不绝。娑婆世界的这场“大拯救”无比悲壮,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理解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诸佛菩萨的护持下,他才一步步地去历练、去觉醒、去践行。


所以我们每天要感恩三宝加被,甚至有时候都要感谢自己,因为有时候自己也想不明白:我怎么会来到这里?是什么力量驱使我来?怎么就让我在这里立下脚跟?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不是我们的分别意识能够理解的,它是一个庞大“体系”推动、拯救的结果。


就如同这山中的一朵“小莲花”,是众多力量的汇聚,让它得以绽放。我们每个人抓住了生命中的佛缘来到这里,修整身心,也就如佛陀所称赞的“芬陀利华”一样。

 

——三参法师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这些规矩,是佛门的“传家宝”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五)| 看古人,怎么爱护生命
· 得福 |《为佛》—— 悟公上人开示汇集(有声读物)
· 抓住这一念,让尘埃落定
· 滋补 |《为佛》 悟公上人开示汇集(有声读物)
· 不是佛不灵,是我们心不诚
· 修行的生命是有方向的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四)|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 这个场合,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流泪?
· 劝 戒 烟 |《为佛》—— 悟公上人开示汇集(有声读物)
· 善财童子说亲近善知识的殊胜意义
· 让般若空性的光明,在我们的生命里去照亮 |반야공성의 광명이 우리의 생명속에서 빛날 수 있도록
· 汉传佛教暮时课诵(双日《礼佛大忏悔文》)
· 读经 |《为佛》—— 悟公上人开示汇集(有声读物)
· 汉传佛教暮时课诵(单日晚课)
· 修行的进步,要通过系统的闻思和实践
· 滋味 |《为佛》—— 悟公上人开示汇集(有声读物)
· 汉传佛教朝时课诵(早课)
· 放生时,你是何种心态?
· 莲池大师 | 《戒杀放生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