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杀放生
【原文】
由是昊天垂悯,古圣行仁。
【译白】
因此上天特垂怜悯,古圣先贤行仁慈之道。
【原注】
由世迷故,杀气动天,而天本好生,常示下民,下民不知。是以杀生太重,则雨旸不时,刀兵灾起;人修善事,则年岁丰登,海宇宁谧。世人杀生,是逆天也。古之圣人,因此上顺天心,下悲物命,行仁救济。事见下文。
【译白】
由于世间人不明事理的原故,杀气动天,而上天本来好生,经常垂示下面的民众,而下面的民众却不知道。
所以杀生太严重,就不时旱涝,战争灾祸频频而起。人人修行善事,则年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世间人杀生,是违背天意。古代圣人,因此上顺应天心,下悲怜动物们的性命,实行仁慈,救济众生。事例见下文。
《钓鱼图》 莫高窟第 9 窟
【原文】
解网著于成汤,畜鱼兴于子产。
【译白】
解除拦网来源于成汤,蓄池养鱼兴起于子产。
【原注】
解网者,商王成汤出遇猎人布四面网,祝曰:“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为解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畜鱼者,郑大夫子产,人有馈之生鱼者,子产不食,令校人畜之池中。观此二事,则知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
【译白】
解网说的是,商王成汤外出遇到猎人正在布置捕鸟兽有四面的猎网,猎人祷告说,从天上来的,从地上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网中。成汤为他解除了三面,只留一面,改祷告说,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想往上的就往上,想往下的就往下,不要命的才进入我的网。
养鱼者,郑国大夫子产,有人送给他活鱼,子产不吃,令仆人养在池塘中。看这两件事,就知道放生不仅佛教中提倡,儒家君子也无不遵照执行。
【原文】
圣哉流水,润枯槁以囊泉;悲矣释迦,代危亡而割肉。
【译白】
圣明啊,流水长者。用袋子装运泉水来拯救面临干涸死亡的鱼;慈悲啊,释迦牟尼。为代替鹰和鸽子面临危险死亡的痛苦而割自己的肉。
【原注】
囊泉者,《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出见十千游鱼,困涸水中,将欲危毙,用象囊水,倾注得全,复为说法。鱼命过,皆生天上。
割肉者,释迦牟尼佛往昔为菩萨时,遇鹰逐鸽,鸽见菩萨,投身避难。鹰语菩萨,尔欲救鸽,奈何令我饥饿而死。菩萨问鹰,汝须何食。鹰答食肉,菩萨割臂肉偿之。鹰欲肉与鸽等,菩萨割肉,弥割弥轻,至肉将尽,不能等鸽。鹰问生悔恨否。菩萨答言,吾无一念悔恨,若此语不虚,当令吾肉生长如故。立誓愿已,身肉如故。鹰化天帝身,空中礼拜赞叹。
【译白】
袋运泉水说的是,《金光明经》上记载,流水长者子外出时见到上万游鱼,困在干涸的水中,非常危险,即将干死,就用大象来运水,倾注到干涸的河中,终于保住了鱼的生命,又为它们讲说佛法。这些鱼这一期命终后,都生到了天上。
割肉喂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作菩萨时,遇到鹰在追逐鸽子,鸽子见到菩萨,投身到菩萨身上避难。鹰对菩萨说,你想救鸽子,难道就忍心让我饥饿而死。菩萨问鹰,你要吃什么。鹰回答说吃肉,菩萨割下自己臂上的肉来喂鹰。鹰希望菩萨割的肉与鸽子肉重量相等,菩萨割肉,越割却发现自己割下来的肉重量越轻,到身上的肉将要割尽,还不能与鸽肉相等。
鹰问菩萨生悔恨心没有。菩萨回答说,我没有一个悔恨的念头,如果此话不假,让我的肉长成原样。立下这个誓愿后,身上的肉立刻恢复了原状。鹰化成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礼拜赞叹。
割肉喂鹰 莫高窟第254窟
【原文】
天台智者,凿放生之池;大树仙人,护栖身之鸟。
【译白】
天台山智者大师,开凿放生池;在大树下打坐的仙人,保护栖息在身上的鸟。
【原注】
凿池者,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隋炀帝号为智者,曾凿池劝人放生。又不但智者,古来多有此事,今西湖亦古放生池也。世远人亡,时更法坏,渔火星飞于水面矣,悲夫!
护鸟者,古有仙人,常坐一大树下,思禅入定。有鸟栖其怀中,恐惊鸟故,跏趺不动,候鸟别栖,然后出定。慈物之心,一至于是。
【译白】
开凿池塘,天台山智者大师,避讳名叫智顗,隋炀帝称呼他是智者,曾经开凿池塘劝人放生。又不仅智者大师,自古以来有很多这类事,现在的西湖也是古时候的放生池。年代久远,斯人已逝,时代更替,规矩已坏,现在西湖已是渔光点点捕捞不停了,可悲啊。
护鸟,古时候有一个仙人,常坐在一棵大树下,参禅入定。有一只鸟栖息在他的怀中,仙人怕鸟受到惊吓,于是保持双盘的跏趺坐姿势一动不动,直等到鸟飞走了,然后才出定。对动物的慈悲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莫高窟第428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