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第九课|阿赖耶识与末那识

2025-02-09 00:03:00 发布: 人气:14
图片
图片



【贤空法师主讲】

《唯识三十颂》

图片


第九课现场音频完整版

时长:1小时17分




本节重点




继续上节课内容,主要学习正文「广释明唯识相」中的「明能变相」,「明能变相」又下分三章,今天主要学习第一章「明异熟能变」和第二章「明异熟能变」的部分内容。


《唯识三十颂》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乙二、广释

           丙一、   明能变相

                   丁一、明异熟能变

                   (一) 总说

                   (二) 释赖耶三相

                   (三) 释赖耶所缘及行相

                   (四) 释赖耶相应心所

                   (五) 释与赖耶相应的觉受

                   (六) 释赖耶的德性

                   (七) 释赖耶的因果譬喻 

                   (八) 释赖耶的伏断位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 释赖耶相应心所


【音频:00:00—25:50】



一切心识的生起,都有与之相应的心所。心王好比国王,心所就是大臣,国王一个人是办不成事的,需要有助手来帮他。


《唯识三十颂》说:“(阿赖耶)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即是“五遍行心所”。“五遍行”的特点就是遍一切识、一切时、一切处。


这“五遍行”,《唯识三十颂》把“触”排在第一位,《瑜伽师地论》把“作意”排在第一位。排列的次第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把“触”放在前面,是指凡夫流转的境界。凡夫都是先接触了一件事,感觉到很美好,然后采取行动,造种种业。《瑜伽师地论》把“作意”放在第一位,这是还灭门,是修学圣道的一个思维方式。


我们修学圣道,一开始其实没感受到很多功德,但你要有正意念,提起一个作意,告诉自己这件事是有功德的。


世间人对很多事一接触,就不放弃了。所以 “触”是轮回的第一步。为什么修行要远离各种各样的境界?因为凡夫习气毛病多,一接触就粘住了。


《成唯识论述记》上说:“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依位,即未成佛位),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心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恒依心王而起。心王不起,心所必不生。

第二,与心王相应。同一时间,同一所依,同一所缘,自体各一。

第三,系属于心王。心王只有一个,心所有很多个。就像世间的大臣要跟国王同心协力,才能治理好国家,同样,心所也要忠诚于心王。


如是从属于第八阿赖耶心王的五个相应的心所,亦必须符合上述的三个条件的。此五心所是指触、作意、受、想、思,其体用简述如下:


《成唯识论》云:“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触是受、想、思所依止的地方。触心所是与根、境、识三和合一起生起的,以俱有故,说“触”是依根、境、识三和合所引生的,但也可说以“触”心所为缘,引生根、境、识三者和合一起为果,这就是“触”与“根、境、识三和合”相互关系。


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和合就产生了识。如果不和合,就没有触。就像洗脸的时候,手沾到水,手是身根,加上水的境界,这时候你就能分别水是热的还是凉的。如果不触,光用眼去测,很难知道水温。手一摸,一触就知道了。


什么是“触”的直接作用呢?《成唯识论》解释说:“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用触境,是触自性。”如果没有触心所的话,心王和心所是分离的,就不能同时缘一个境。今“触”心所,能顺生一切心、心所,令相和合,同时接触一境,那就是“触”的自性。这个“自性”可以作为“直接作用”来理解。


什么是“触”的间接作用呢?《成唯识论》解释说:“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所依为业。”以“触”为依,作增上缘,使受、想、思等其余心所得以生起。


作意

《成唯识论》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作意”的特征是警心,起到一个警觉的作用。


有四种力量成就作意心所的力量:境界力、意念力、希望力、串习力。


境界力,比如凡夫见到宏伟的境容易起作意力,如果境很小,有时候作意力就不够。

忆念力,比如对某件事很熟悉,知道这件事是好还是不好。

希望力,比如某件事成功的希望很大,这时候作意心所的力量也很强大。

串习力,比如每天串习着三宝的境界,一看到佛像,注意力警觉心就起来了,欢喜心就来了。


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警觉心起来之后,就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到那个境界上去。所以不管修学哪个法门、做哪一件事,作意心所很重要。无论上殿、听法、坐禅,还是修各种功德,第一步就是要作意。你觉得这件事重要,这件事应该做、非做不可,首先有这个作意的心所发了警觉心后,其他的都跟着来了。


由此可见“作意”的自性(直接作用),是警觉那些同时同聚而应起的心王、心所的种子,使其同起现行。“作意”的业用(间接作用)是作增上缘,引领现行的心、心所趣向所缘自境。以《成唯识论述记》说“作意”有两种功用:一者是“令心未起(者),正起”,二者是“令心起已,趣境”。一切善业、恶业都从这里开始。这个作意心所很重要。


《成唯识论》云:“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


“受”的一个特性是领纳。领纳顺的、不顺的、不是顺也不是不顺的境相为性,如果是可爱的随顺我们的境界就是合,不符合我们的境界就希望它离开,不好不坏的境界就是非合非离。


所以“受”于所缘境能起苦、乐、舍三种感受,即五蕴中的“受蕴”。其实一切众生都追求乐受,没有愿意追求苦受的。


但乐受也是无常的。《大智度论》说:“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追求五欲六尘的境界时很辛苦,得到了也不安全,害怕、担心,失去了更苦。世间人就是这样,无可奈何但还是乐此不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世间,众生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得到,得到了又很容易失去掉。世间五欲的乐受,是把众生害得很惨的。修道的人就知道,不要去追求五欲的受,而要追求禅悦法喜的受用。


“受”的自性(直接作用)是对可爱境相(可爱的所缘境之相状名为“顺益境相”),生起乐受;对不可爱相境(违损境相),生起苦受;对非可爱非不可爱境相(非顺非违境相),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


受的业用(间接作用)也就是增上缘,这个增上缘能引起爱的生起。“十二缘起”里“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受”一增长,就“爱”“取”了。


“想心所”即是五蕴里的想蕴《成唯识论》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想心所的自性(直接作用)是于所缘境上,取其像貌,安立种种分齐界限。仅仅有名相,名相是没有名称的,那人们给它安立一个名称,有名称才能跟别人交流。


它的业用(间接作用)是指第六意识在取得所缘境的像貌,安立界限,以此为增上缘,随后建立种种的名言概念;如取各别具体的“青”境的像貌自相之后,安立施建一抽像的“青”之名言概念。


“安立界限”就是给它取个名称。比如眼睛看到褐色、蓝色、黄色、绿色等等颜色,虽然有那个形象,但还要给它一个名去划分。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交流就靠名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储存了丰富的投像资料,如果没有给它安立一个名称,就没有办法交流。这个名称还得是大家都认可的约定俗成的。


所以《瑜伽师地论》说:“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想?因为要有那个名词。


“思心所”即是五蕴里的行蕴《成唯识论》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思心所的自性(直接作用)是令心、心所产生种种善、恶、无记的造作活动。


“思”的业用(间接作用)是以此为增上缘,于所缘的种种善、恶、无记境上,驱使心、心所完成种种善、恶、无记的行为。


有一个词叫“三思而行”。“三思”,第一个叫审虑思,即认真地对某件事做审查和预判。第二个是决定思,在审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前两个都还在意业的范畴。第三个思叫动发思,将决策付诸行动,这时候就是身业和语业的范畴了。


还有个词叫“人贵语迟”,就是高贵的人讲话不会那么快。因为快容易出错,没有经过审虑、决策,直接就说出去了。这就是习气、修行功夫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要都有三思的过程。


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当心王生起时,它们伴随着心王同时生起。




(五)释与赖耶相应的觉受


【音频:25:50—29:07】



受有三种:苦、乐、舍。《唯识三十颂》说:“(与赖耶)相应惟舍受。”因为舍受是不间断的,苦受和乐受都是有间断的,所以阿赖耶识不与苦、乐受相应。阿赖耶识本身是无记的状态,善恶到它那里都变成无记的种子。


《成唯识论》有这样的解释:“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惟与舍受相应。”


阿赖耶识的行相,它的见分、相分都是很微细、不容易明白的。它是“一类相续”的,所以只与“舍受”相应。


又由于赖耶是真异熟果,由过去善、恶因所酬引,不更待现在缘而已得的无记果报,故惟舍受,若是苦、乐二受,只是异熟生(前六识),要待现在缘才得起故。


又赖耶恒常被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故惟舍受;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则非常一,第七末那便不会执彼为我了。为什么执着它?因为它是恒常的、相续的一个状态。



(六) 释末那的德性


【音频:29:07—34:27】



“德性”是作者安立的一个名称。


《唯识三十颂》云:“(此赖耶)是无覆无记,(与本识相应的)触等(五心所法)亦(复)如是。”


一切法的德性有三,就是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又分“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阿赖耶识由于没有烦恼的心所与之相应,属于无覆无记。


“善”又分有漏善和无漏善。一般人天福报是有漏善,修戒定慧是无漏善。


佛教里为什么要强调回向,把所有福报都回向无上菩提?因为如果不如此回向,将来只感应点人天果报,那是有漏法,那个境界也是不圆满的境界。


《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修了那么多善法,如果不回向无上菩提,不是用菩提心而是用求福报的心去做,将来得了这个福报是很危险的。福报大了,将来造恶业的机会就更多。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


此阿赖耶识惟是“无覆无记”,何谓“无覆无记”?所谓“覆”者,是指染法障碍圣道,又能蔽心,令不清净。今赖耶不是染法,不障圣道,亦不蔽心,故是“无覆”。所谓“记”者,是指有善、恶,有可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予记别的意思;今赖耶既非善法,亦非恶法,故名“无记”。合“无覆”、“无记”两种德性,说“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摄。




(七)释赖耶的因果譬喻


【音频:34:27—43:40】



第八阿赖耶识,前后因果相续,非常非断。所以《唯识三十颂》以“恒转如暴流”来譬喻它。什么是“恒转”?《成唯识论》阐释说:“‘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继,常无间断,是(三)界、(五)趣、(四)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非)一故,可为(七)转识熏成种故。”


阿赖耶识的一个状态是“恒转”,恒常地在转动。这里用“暴流”来比喻,有的地方用“瀑流”。“瀑流”是比喻烦恼的种子像瀑流一样没有间断。“暴流”就比喻更大更有力量的烦恼。在生死流里,我们被烦恼推着跑。


“恒”有二义:一是一类,二是相续。又“转”是因果生灭义;因为赖耶惟一类相续,但不是寂然不起变化的,相反地,赖耶于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易,因灭果生,非一非常。


如是“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阿赖耶识的因果相续活动是非常、非断的,所以说名“恒转”。


这个“恒转”的情况,怎样譬喻它才为切当呢?《成唯识论》说:“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令不出离。”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就是刹那生灭的,一直到究竟解脱,最后转识成智。




(八)释赖耶的伏断位次


【音频:43:40—48:46】



阿赖耶识在什么情况下才舍弃“阿赖耶识”这个名称呢?


阿赖耶识虽然是有情生命与宇宙的依止,但它恒转如暴流,无始时来漂溺有情于生死苦海之中,所以须要透过修行实践,才可以出离生死,自在解脱。因此只要不是“无种姓”有情,他的阿赖耶识便有伏断的可能。赖耶的伏断位次如何?《唯识三十颂》言:“阿罗汉位舍。”


修行到阿罗汉这个果位,断除了一切烦恼障,第七末那识不再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也没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等烦恼跟它相应,这时候有漏赖耶自体的“我爱执藏位”不复存在,因此转化而成污净无漏的第八识。这个第八识,给它一个名字叫“异熟识”。


阿罗汉入到无余涅槃,灰身泯智,就不会有阿赖耶识了。如果这时候回小向大,那就不灭阿赖耶识,而转成大圆镜智的境界。


“阿罗汉”翻译成中国话,第一就是“杀贼”,杀烦恼贼;第二是“应供”,他真正能够接受人天供养,是良福田;第三就是“无生”,他的分段生死已经结束了,再不受生死了。


如何是“阿罗汉位”?《成唯识论》作释云:“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死)故。云何知然?《抉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识故。”三乘圣人到了这个位都不用“阿赖耶识”了。


若有情能够永远断除一切我执的烦恼种子功能,使第七识不再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不再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第八识中的“我爱执藏”位不复存在,第八识不再名为“阿赖耶”。


所以真谛法师就把它安立一个名称叫“第九识”,也叫“无垢识”、“安末那识”、“清净识”、“如来识”。





乙二、广释

           丙一、   明能变相

                   丁二、明思量能变

                   (一) 总说

                   (二) 释末那的名义

                   (三) 释末那的所依

                   (四) 释末那的所缘

                   (五) 释末那的体性

                   (六) 释末那的相应心所

                   (七) 释末那的德性

                   (八) 释末那的界系分别

                   (九) 释赖耶的伏断位次  


【音频:48:46—结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丁二、明思量能变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一) 总说


“明能变相”分三个段落: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别能变。现在就说到“思量能变”


“思量能变”一共三个颂,窥基大师也是从八段十义来解释。


图片




(二) 释末那的名义


《唯识三十颂》言:“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成唯识论》释云:“次初异熟能变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第二能变体即是第七识,此识名为“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翻译到中国话就是“意”,“意”就是“思量”。末那识就是思量识,恒审思量。


一切识皆得名为“心”、“意”、“识”,但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起”义特胜,所以就命名第八阿赖耶识为“心”。“识”是“了别”意,前六识了别的作用非常特殊,所以叫“识”。“意”是“思量”的意思,第七末那识思量的功能特别强大,所以称它为“意”。


这就是一个概念。八个识其实本来都可以名为心、意、识,都具有这些功能。但是为什么最后把阿赖耶识名为“心”,末那识为“意”,前六识叫作“识”,因为集起、思量、了别分别是它们各自的特长。


诸识都有思量作用,何以言第七识的“思量”义特胜?由于第七末那识具备“恒、审思量”义。恒思量义:末那念念相续,恒常思量(执取)第八赖耶见分为自内我体。审思量义末那缘赖耶,起计度分别(“审”是审虑计度义),坚着我相。就是它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一分一秒都不放过。



(三) 释末那的所依



一切心、心所法生起时,必有它的所依;末那是第七识,自然亦有其所依。末那的所依有哪些呢?《唯识三十颂》说:“依彼(笫八阿赖耶识)(而流)转。”《成唯识论》云:“‘依彼转’者,显此(末那的)所依。”“彼”就是前面的“初能变”,是指赖耶来说。


末那识的生起,必须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根,因为赖耶无始时来至转依前,恒转相续,无有间断。在八识中,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是相依的,阿赖耶识没有间断,末那识也就没有间断。


又一切心识的生起,必须有三种所依。第一因缘依:就是种子依。诸识必须依自识的种子才能现行;现行名果,能生现行的种子名因,因是亲生自果的因缘。故一切识依自种子生,自识种子便成为因缘依。


第二俱有依俱有依亦名增上缘依,亦是每一心识所依的“根”。如眼识所依的“眼根”,便是眼识的俱有依。耳鼻舌身意都有它自己的根,意识依“末那”为根。


前七转识都离不开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离不开前七识。前六识离不开第七识和第八识,前五识离不开第六识。第六识也离不开前五识,也离不开第七识、第八识。所以八个识要一起和合才能发挥作用,离开哪个识都不合适、不圆满。


第三开导依:也叫等无间依。每一类心识,在一刹那中,不得二体并起,所以必须有待前念识灭,让其现行位置给后念心识,则后念心识才得生起。如是前念识能引导后念识,令彼生起,则前念识是后念识的“开导依”。又前念与后念之间,平等交接,无有间隔,亦名“等无间依”。


图片




(四) 释末那的所缘


一切识皆有所缘境,末那为第七识,其所缘境相为何?《唯识三十颂》言:“缘彼(阿赖耶识)。”《瑜伽》、《显扬》等,都说末那缘藏识(即第八“阿赖耶识”),此皆极成,无所争论。然而赖耶心聚,有心王、心所,有见分、相分,有现行、有种子,则末那所缘究竟是哪一分呢?


护法的主张是缘现行见分,难陀的主张是缘心王,火辨他的主张是缘见分,安慧的主张是缘现行的第八阿赖耶识。我们采用的是护法菩萨的主张,缘现行见分。




(五) 释末那的体性


依玄奘所译的《唯识三十颂》,末那识以“思量为性相”。主要是思量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这样来彰显第七识的自性。




(六) 释末那的相应心所


第七末那识与哪些心所相应?《唯识三十颂》言:“(末那恒与)四烦恼常俱(相应)。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末那相应的有十八个心所:四个根本烦恼、五个遍行心所、别境心所里的慧、八个随烦恼。


图片


第一组心所(四根本烦恼)

我痴:《成唯识论》说:“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


为什么叫“我痴”呢?因为无明,执著有一个“我”。他不知道无我,所以叫痴。


从这个概念来讲,众生都是愚痴,只有佛菩萨、圣贤、证悟的大善知识是可靠的。但是我们有时候不认可这件事,觉得自己不愚痴,还用自己的聪明去跟别人辩论。学佛人最大的好处相信佛说“无我”,但相信不代表证悟,证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正法时代众生的根基很利,法稍微浇灌一下,马上就证悟了。我们不知道听了多少课,背了多少经,还是我、我所,法都滋润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行忏悔发愿很重要。


我见:“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为什么有我见呢?还是因为愚痴。执着这个五蕴身是我,执着思想是我。


我慢:“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我爱:“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新年学习《心经》消灾免难增福慧|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正知因果,得大吉祥 ——【吉祥缘起】3
·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二课
· 愿诵这部经,电力充满,充满戒恶的勇气、修善的信心!
· 怎样才能求得吉祥?【新年吉祥缘起】2
· 【新年吉祥缘起】这部经,将吉祥带到身边 ——《大吉祥经》讲记第一集
· 极乐国土,有多庄严?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一课
· 一年之始,诵这部经为家国祈福
· 高声念佛的两种方法|讲记44
· 《唯识三十颂》第一课 | 修行,就从心地上用功
· “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九课
· 临终往生注意事项 I 讲记43
· 千万年也走不到的世界,心一动就到了|讲记42
· 临终时,怎么让阿弥陀佛亲自来接? I 讲记41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三)| 劝一人不杀生,如同救百万众生
· 因果不要让它错了,错了很危险|讲记40
· 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八课
· 修一心不乱最好的方法 I 讲记39
· 念佛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什么?|讲记38
· 《心经》浅释(圆满)|这个方法,可以快速融入阿弥陀佛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