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约720-814),中国唐代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创立了《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清规制定者。因常住地为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旧教规戒律与禅宗发展有不同之处,怀海禅师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推进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早年事迹
怀海禅师自幼喜游访寺院。早岁在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西山(广东潮安)慧照前出家,后从南岳衡山之法朝律师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庐江浮槎寺研读经藏。
终至“三学该练”,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奉新人甘贞在洪州新吴(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建庵。听说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怀海禅法精深,于是“请施家山,愿为乡导,庵庐环绕”,将怀海迎入所建庵中,并将庵改名“百丈寺”。怀海得道后,便开山说法,自立禅院,率众修持,实行僧团之农禅生活。
制定清规
唐朝中叶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后,封建政权采取“取消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规定”等诸多不利措施,僧侣被迫面临如何生存的严峻形势。怀海禅师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新的修行生活仪轨《禅门规式》(即《百丈清规》)以保证禅宗的繁盛和发展。
《百丈清规》问世后,千余年来虽屡经删修,但始终以此为蓝本。一直是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和禅宗僧侣必须遵循的规戒。怀海禅师并非仅为立法者,亦为实行者,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仿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更绵延不断。
轶事典故
野狐禅
在《无门关》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与怀海相关的“野狐禅”典故。怀海每次在堂上说法的时候,常常有一个老人跟随大众一起听讲。有一天说法完毕后,老人却留下来没有离开。怀海便问他:“你是什么人,想做什么?”
老人回答说:“实不相瞒,我不是人。在以前迦叶佛时代,本在此山修行,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为此一语,便做了500年的野狐精,没法解脱,请和尚慈悲为我开示,让我解脱狐狸身之苦。”
怀海说:“你把学人问你的问题,现在重新再问我一次吧。”
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怀海当即答道:“大修行人不昧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便向怀海礼拜叩谢说:今承蒙和尚开示,令我超脱狐身。我就住在后山岩下,祈请和尚慈悲,以出家众的礼仪为我埋葬。
第二天,怀海带领寺中僧众,在后山石岩下,找到了一头死狐,于是便将其火葬。
圆寂前后
怀海禅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十七日入寂。据唐陈诩《塔铭》所记,怀海世寿六十六岁。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北宋徽宗追谥“觉照禅师”,元顺章加谥“弘宗妙行禅师”。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禅师虽离开我们1200多年了,但是他生前所创立的农禅并重的丛林生活制度《百丈清规》,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巍巍功德永存于世……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