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廿一,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圆寂纪念日。
蕅益大师(1599~1655),字蕅益,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净土宗第九代祖师。
蕅益大师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但即使处在这样的环境,佛教界也出现了如莲池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这样的中兴领袖,其中,蕅益大师一生为法忘躯、精勤不已,且贯通儒释、著作宏富,终成为名满天下的净土宗祖师。
PART. 01
大师生平简说
一、持咒祈子,大士授生
蕅益大师(公元年), 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
二、幡然醒悟,尽焚前文
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
三、父亡诵经,发出世心
二十岁,注解《论语》,至“天下归仁”一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
四、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五、梦礼憨师,遂出家愿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六、入山参究,通达透彻
同年,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
七、遍阅律藏,著书立说
越一年,大师仰崇莲池大师而作私淑弟子,于莲池大师像前自誓受比丘菩萨戒。尔后遍阅律藏。在三次阅律藏的基础上,撰《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为明清以来最精湛的律学著述。
八、母逝闭关,求生净土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
九、广学专弘,大振莲风
大师从“一即一切”的圆顿理念出发,判言念佛法门乃总持一切的妙法。《示念佛法门》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后又多次结坛闭关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十、著述宏丰,广阐圣教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与莲宗有关的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是净业行人修学的经典之作。印光大师称赞《净土十要》云:“为古人发挥净土最切要之著述。”
十一、跏趺念佛,安然西逝
五十七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十二、得齿舍利,奉塔灵峰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征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大师的本迹不可思议(印祖常云,蕅祖乃法身大士再来),被后人尊推为莲宗九祖。
PART. 02
蕅益大师法语
《灵峰宗论》:“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
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
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
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
PART. 03
三参法师开示
在信心不退的基础上,学佛的目标和知见就非常重要。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说到: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这三条简洁明了却次第分明,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针。学佛说到底就是这三点:真实的了生脱死的心;断惑业离惑境的勇猛心;开发智慧具足正知正见。
出离心没有生起,住在再清净的道场,听闻再殊胜的教法,也很难得到受用。轮回的路我们太熟悉了,走在上面,轻车熟路,不知其害。反倒是了生死的路是陌生的,走了没两步就觉得太艰辛,勉强再走两步,退转的心就滋生了。最后,生死大事不了了之。所以,没有真实的想要出离轮回、了却生死的心,我们是很容易在“熟境”中迷失的。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月明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