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佛后不会后悔?因为学佛能尝到甜头。佛法的修行要经过教、理、行、证的过程,是能被证明的。
就好比一旦体验到了“空”,没有“我”了,就不会再有“苦”。一个人有粗重的“我”,就有粗重的烦恼,当你体验到无我的时候,那一刻是充满法喜的。
我们平时讲“五蕴皆空”,实际上还谈不上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一蕴能空下来,都会很法喜的。比如色蕴,如果能空一点点,这个色壳子稍微松一下,受蕴就起来了。“受”是一种觉受,有的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气脉,包括道家讲的大周天、小周天,中医里的经脉、穴位,都会苏醒。
有了这个觉受之后,“受”还要空,受蕴空了,才能体验到想蕴是空,“想”也是烦恼的一个气脉。“受”就像天上的云,云散掉之后,“想”就呈现一片蓝天了,这时候叫万里无云万里天。
想蕴破了,才谈得上破行蕴。这就更难了,但一旦破了,就更加不可思议。如果行蕴得自在了,过去多少世、未来多少世,全都知道。用世俗的话来讲,就是四维(三维加上时间的概念)得自在了。四维就是行蕴,分分秒秒是行蕴。上到皇帝,下到乞丐,每个人在行蕴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被行蕴束缚着,从生到死,不得自在。
生老病死主要的束缚就是行蕴,行蕴破了,就尝到“无量寿”了。最后才是破识蕴,识蕴一破,才是“无量光”,才能转识成智,这个“智”就是我们真正的如来藏。
所以,“空”很重要,就好像电脑清零一样,现在你的清零程序属于哪一个阶段?自己要知道,要去分析,这个“空”里有很多内容的。过去常说,大悟多少,小悟多少,实际上,禅宗讲的每一个悟都是有境界的。
就像虚云老和尚,开悟之前,墙壁就已经遮不住他了,远近都昭示目前;别人讲什么、想什么,他都清楚。当他五十六岁开悟时,这个境界再一次被打碎,又是新的境界。开悟之后,功夫又保任了二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时才开始接众,这个时候就更不一样了。他到哪里都是自在的,一路都是瑞相,一路都是龙天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