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熏的力量很大。带着那么多功德的菩萨,来到这里,往往一入胎就有隔阴之迷。
一生到人道里来,娑婆世界的五浊就开始熏他过去的善根,许多菩萨都会被熏呆掉。所以佛为菩萨马上来授记,用功德来熏。快速地恢复善根,让肉体和心灵的成长都不要走弯路。
我师父跟我讲过,有人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到葱地里走一圈,此后一二十年都受影响。一头牛路过寺院,看到《大藏经》,用鼻子嗅了一下,转世来做人竟对《法华经》前面几卷特别熟悉。它鼻子闻了一下那几卷,就被这个功德熏染到。
圣人来到这个世间,他的善根、菩提也会受到熏染。不是所有菩萨来到这里都能够成功返回到他的菩萨根性。大多数来了就隐没了,甚至善根都报废了。而且做起坏事来更厉害——是菩萨来投胎的,带着过去的福德,头脑特别好,口才、笔杆子都好,然后被这个世界熏成颠倒模式了。伶牙俐齿,笔杆子又优美,反而有能力干尽坏事。
菩萨来到这娑婆世界会受熏的。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用三宝的功德、出离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来熏,他的善根不会苏醒的。因此没有正确的知见,没有人生正确的方向,轮回就这么可怕。
我们都希望人生不要走弯路,投到好胎,生出来就能闻佛法,熏习菩提,熏习福慧资粮,不退转,得增上。如果走弯路了,那就糟糕了,甚至还返不回来,这一辈子就报废了。
来娑婆世界的菩萨很多,如果没有接触到佛法,种性就不会苏醒。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会被熏染,只有遇到佛法,才会被菩提、福德资粮、般若空性、智慧熏染。
这就是大乘起信。没有大乘的体性、大乘的功德,怎么可能启发信呢?
大乘,对于小乘来说是秘密的。多少大乘种性的到死也不会说我是菩萨,是大乘种性。菩萨度众生,怎么可能说“我是菩萨,我是度众生的”。良医门前患者多,好医生都是因为口碑,自己不会说我是好医生。一样的道理,哪有菩萨说自己是菩萨的?
轮回很奇妙,轮回娑婆世间是不是说法啊?娑婆世界是以苦说法。苦都不求解脱,乐能求解脱?……根器不一样,有的要以乐说法,有的就得以苦说法。
修行者体证“真如”,知道它受熏的。有些世间学者不承认有熏,以为“真如”是个铁疙瘩,铁疙瘩怎么熏?他不知道不同的众生认知真如的量是不一样的,有什么资粮就兑现什么量的真如。
只有佛陀证得了常乐我净,那个常才是恒常的。对我们众生来说那个真如体性不是常,它是变量。有多大的根性、福德资粮,才能够见证、信解行证到多大真如的量。
藏、通、别、圆见到的佛都不一样。不是佛不一样,是藏、通、别的根器的福德资粮不一样,所以才会分别见佛是丈六金身、如须弥身、微尘相好身,然后尽法界以为身。
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证得的菩提是不增不减的,菩提怎么长?真如怎么长?都是不增不减的。
但实际上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随众生量、随福德资粮的变化,所见到的还是不同的。藏教的人见到的有余涅槃不是空性吗?也是空性啊。藏教的人所证得的空性不是空性吗?是啊。通、别教都是见到这个空性。
蕅益大师知道这个道理,他说,不要作停留,中间不要停留,不堕权曲,要直至菩提。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有这个愿望,就有这个因缘,要碰到好的师父,他证得究竟了,才给你印证啊。否则哪怕你是永嘉大师,根器很大,出家,学教理,住山洞,别人还说如果不到六祖大师那儿印证,还是自然外道呢。
对菩萨来说,声间缘觉都属于自然外道,焦芽败种。一个出三界的声闻乘,对于世间的外道天魔来说属于正道,但是对于大乘来说,还是不圆满。
智者大师遇到慧思尊者那么好的老师,熏习之后,然后从内证发出来、证悟出来旋陀罗尼,现证“灵山犹在,法华未散。”他师父才说:“非汝莫证,非吾莫知。”这个境界很高,不是你这么大善根的人,没有办法证到;但是你证到了这个境界,也就我才能来给你印证。
上图: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这么大的根性,像佛陀一样的,也要遇到好的师父才行。所以智者大师一到那儿,他师父就跟他说,“你还记得我们同在灵山会上怎么样怎么样吗?”原来他们是从一个灵山会上来的,所以就能相互地“熏”,最后还给他证明,这是很重要的。
(注:陈天嘉元年(560)庚辰,二十三岁,智者大师冒险赴陈、齐边境的光州大苏山师事慧思大师。思公见而叹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
经十四日艰苦精进,诵《法华经》至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寂然大悟,“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后,求师印证,思公更为开演大法。复经四夜精进,“功逾百年,闻一知十”。思公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后人因之赞为“灵山亲承,大苏妙悟”。
从此,大师居大苏山七年。)
所以识字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智慧。世间有世间的理论,修行又有修行的理论。
大乘的书有大乘的内境,否则大乘为什么要起信?要有大乘的体,大乘的相,大乘的用。世间凡夫哪知道大乘的体、相、用?小乘的智慧生起来,也不是看书可以看出来的。这要有出离心、厌离心,按照佛法去行,自己的身口意转成无漏,从有漏转无漏,才能现证出三界的智慧。是要信、解、行、证的。
学中国的文化,学关于智慧的文化,必须要跟着智慧的体系。过去人说文化人有文化人的生活,同样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生活,即戒定慧的生活,在这里面熏染、熏染……就会增上。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