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
寂
● ●
止观①之贵均等,尚矣!圣人复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缓急于其间者曰:“经言’因定发慧’,则止为要。”以是相沿成习,修行之人,多主寂静。唯永嘉既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②之说,以明均等。而后文曰:“惺惺为正,寂寂为助③。”则迥然独得之见,从古至今,无道及者。自后宗门④教人看话头⑤,以期彻悟,而妙喜呵默照⑥为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称大觉,众生称不觉。觉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精进佛七结束之后,师父们搭衣持具来问问题,说想克制睡眠,怎么解决?我问他们:“睡眠哪里来的?”
修行有两大障碍,一个是散乱,一个是昏沉。睡眠属于昏沉,睡眠的因是从哪里来的?从散乱来的。一个人散乱了,神就昏了,就要通过睡觉把神收拢回来。所以睡觉是养阳气的,六神归元,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方法。
为什么没有办法克制睡眠,是因为没办法克制散乱。修行人如果心越来越细,能够不散乱,昏沉就会相应减少。
注释:《百法明门论》
随烦恼
随烦恼:随从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而起之染污心所,亦称随惑。
(1)忿:于逆境不能忍受发暴恶身表业。
(2)恨:忿怨而结怨于心,怀恨不舍。
(3)恼:对逆境性情暴恶。
(4)覆:所造过恶隐藏遮护。
(5)诳:虚伪惑乱。
(6)谄:谄媚于人假现恭顺。
(7)憍:恃己有德倨傲凌人。
(8)害:于他有情侵损逼恼,心无悲愍。
(9)嫉:见他盛事妒忌不耐。
(10)悭:于财法等坚著不舍。
此十种各别而起,行相粗猛,唯第六识有,名小随烦恼。
(11)无惭:于所造过恶不自羞耻。
(12)无愧:所造过恶不羞耻他。
此二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随烦恼。
(13)不信:不信顺三宝等。
(14)懈怠:不勤修善断恶。
(15)放逸:放荡纵逸心不防护。
(16)昏沉:神志昏蒙。
(17)掉举:心神轻躁浮动。
(18)失念:不明记曾习境。
(19)不正知:谬解所观境。
(20)散乱:心志不一流转不息。
此八种自类俱起,遍不善性及有覆无记,故名大随烦恼。
不定
此心所广通三性,不定是善,不定是烦恼,不定遍一切心,唯意识有,唯在欲界及初禅,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
不定四者:
(1)睡眠:令心暗昧。
(2)恶作:又称悔。追悔、懊悔。
(3)寻:粗显寻求其义理。
(4)伺:细伺察其义理。
我们一生要做的就是克服散乱和昏沉,这就是修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才要参学,才要开智慧。念佛也是通过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六根都摄在这个佛号里;禅定也是要摄在清明之中。
禅堂里得轻安(七觉支之一,初阶的禅定状态,指将要进入禅定之前身心都得到安乐的状态)是什么?就是清明现前了,自然就会得轻安。轻安了之后,既不散乱,也不昏沉。
所以我师父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我给它起了片名叫《修行直指》。做好了拿去供养师父,亲自放给师父看,师父从头到尾很认真地看。我问师父: “师父,有没有问题?”师父说:“还可以。” 我问师父:“这个名字这样起可以吗?” 师父点点头认可。所以大家要好好去看,如果出家人一辈子能看到这个开示,就特别有福气了。
悟公上人视频:《修行直指》
我们天台宗有二十五方便,很要紧,二十五种方便很要紧,要调治好,那么我们修行人不管修哪一种行,这个心理是不是惺惺?假如有个昏迷,道业不精,有一个散乱,功夫不得力,所以普陀山的磐陀石上有四个字,“惺惺寂寂”。惺惺散乱非,惺惺寂寂是,寂寂无记非,寂寂惺惺是。这个是修行的关键,修行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修行人很要紧,一个是昏迷,一个是妄想,这两种是修行人最大的毛病,毛病不除掉,道业不成就,自己也不能得到轻安!
一定要清净心,那么佛给你印可,难得难得,就是这样子,最要紧!最要紧!今天如是念,明天也要如是念,不要调,像走路一样,路要认清楚,那么走一条路,所以这个祖师讲的,佛说过无量法门,念佛法门是最稳最稳,不费功夫不花钱,只要心头念头坚,心不坚起来,那么被它妄念所转,昏迷所盖住了,主要目的就是这个,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心里想静下来,静下来,也不在多,也不是一定少。
我在普陀山有一个圆瑛老法师的法徒,叫明瑞法师,他去问印光老法师、问兴慈老法师,都去问,这个念《大乘妙法莲华经》怎样子念?如何好?两个老法师都没有回答他,有一天那么他到我地方来敲门三弹指,我晓得这是禅和子,我说:“请进!”他说:“法师啊!这个念经文是快好呢,还是慢好?”
我讲:“快嘛自己要听清楚,你讲慢嘛瞌睡打打,这个慢不起作用。”
修行也是,一切法门都是这样子,念佛读经并不是快,也不是慢,样样要取于中道,合情合理,不快不慢,不急不离,自自然然。
像天台宗止观,数进不数出,我学过一段时间后,也不容易!随它自然这样子,就是要惺惺要寂寂,寂寂要惺惺,这四个字是修行的基础,下手的关头,一个惺惺还要寂寂。一个寂寂还要惺惺。这是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入定就是用这四个字: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三摩地,当以闻中入”。
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
——普照禅师援引永嘉玄觉禅师(665-713)的话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著,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见玄言妙语杂毒,一齐吐却;次则识得本体了无一法,不可被妄想习气影子,发生种种境界。惑乱正念;次则要看本参话头,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本来面目公案,极力提撕,但有一切恶习现前,即将本来无一语看破,切不可随他相续流转,咬定牙关,此处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摇夺。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时著力处。
若用心著力太过,则懈怠心生,便起昏堕,此时只须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须持咒,仗此咒力,足敌此魔,以藏识中多劫恶习,今被话头逼出变化无穷境界,一切魔境从妄想生,一切昏沉从散乱生。正恰用心之时,忽一念散乱即落昏沉,是须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拣语,最为切要。
——憨山大师
能克制散乱,散乱程度越低,就会得轻安;轻安越增上,昏沉就会越减少。不是说散乱没解决,你就硬不睡觉,那就糟糕了,会生病的,身体的阴阳就不平衡了。昏沉和散乱是要平衡的,散乱没解决,硬把昏沉给干掉了,身体就会失衡的。所以这种问题要均衡地去对治。
只要你对自己的修行有要求、有道心,就会想去对治这个。散乱如果对治得好,结果就会延续,产生的功德力就会解决昏沉的问题。有的人为什么可以精进不昏沉呢?因为他不是很有力地在对治昏沉,而是很微细的轻安的功德延续到了里面,不让昏沉覆盖过来障碍,不陷在昏沉的境里。所以我们要保持着轻安的这种清明。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