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那么多年,今天带你了解三皈仪轨

2022-07-22 00:00:00 发布: 人气:8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我们中国汉传佛教的道场

有一本《二时课诵》,

里面有授居士

三皈五戒的内容,

今天要学习的是

“授居家二众三皈仪规”。




图片


图片









 仪 规 

前面有一个“注意”。




 “第一、受皈依者,须先将本仪规阅读一遍,俾知仪式大概,及和尚开导语句,免临时茫然。”

求皈依者要事先了解这个仪式的内容。

 “第二、唱和或答语之字句,如能预先读熟最好,否则须要审阅慎答,最好能先演习一次。”

这个皈依仪轨如果能提前演习一次,那是最好的了,这样以来,在三皈依的过程中会提升庄严度。


 “第三、和尚顶礼三宝时,须一心作观,祈求加被,代佛宣化,绍隆佛种,发殷重心。”

观想的观,要读四音“guàn”。和尚在顶礼三宝的时候,我们要观想三宝是现前的,诸佛菩萨、贤圣僧团是现前的,然后祈求加被。这时候也观想传授三皈依的和尚“代佛宣化”,代表三宝来传予我三宝的身份,“师如佛”,所以我们要发殷重心。


“第四、受皈依者,亦应清净身口意三业,诚心受持。须知以此皈依十方一切三宝,永为佛子,不仅是拜一位师父,以此功德,不失人身,应生欢喜心。对师所说须听受清楚,方得皈戒之体。切须注意。”

不能认为给我传三皈依的师父才是我的师父,民间很多都是这样,还有一种叫“寄拜”,比如孩子生下来多病多灾,不好养活,就“寄拜”给三宝。


这些都属于民间对皈依三宝的种种功德所寄予的某种希望。佛菩萨确实有保佑的功能,但是真正的皈依三宝,不仅是寄拜给观世音菩萨做孩子,也不是说拜的这位师父才是我的皈依处。师父代表三宝,赋予我们三宝弟子的身份。我们皈依的对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三乘法宝、一切贤圣僧团,乃至凡夫僧团。所以以此三皈依的功德就不失人身。


皈依者“应生欢喜心,对师所说须听受清楚,方得皈戒之体,切须注意”。师父要讲清楚三皈依,受皈依的人要听清楚,没听到或者没听懂都不得三皈体。


“第五、诵念忏悔文时,座上师当运大悲拔苦之心。受皈依者应生深重惭愧之念,如法忏悔,庶使罪花凋谢,业果弃捐。”


主法法师带领大家念忏悔文的时候,要观想诸佛菩萨放光加被,诸佛菩萨的功德形成五色祥云罩在我们的头顶上,我们的身心虔诚地忏悔。这时候大地震动,每个细胞都震颤,过去、现在身口意所造的业也得到净化。这是主法法师要作的观想。


作为受法者,如果求受三皈的人是佛弟子,也熟悉这个仪规内容,在念忏悔文的时候也要随着法师一起作这样的观想。上下一心是特别好的,震撼力特别大。


敞开心扉发露忏悔了,佛的光明也能光临我们的身心了。如果我们包藏着自己,伪装着自己,佛也救不了我们。越是敞开心扉,越是虔诚地忏悔,诸佛的力量越能融入我们的身体,我们身心的负能量全部就清仓倒掉了。


图片


有时候忏悔是交相、交互的,很多人是因为想到了自己的罪恶,想到了自己受到的委屈,所以忏悔。实际上别人之所以损害我们,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都损害过别人,我们这一生所吃掉的生命就不可计算。所以有些忏悔是发自内心的,就会身心震颤,泪水横流;也有的人跪得痛了,就找到忏悔的感觉了。因为人生的痛苦太多了,由这个痛引发了对轮回更多痛苦的忏悔。所以,吃过苦的人会多一分同理心,多一分将心比心。


主持三皈的师父要有大悲救苦之心,求受皈依的人“应生深重忏悔之念,如法忏悔,庶使罪花凋谢,业果弃捐”。明明我们已经造作了那么多恶业,就像自己已经吃下了毒药,有的正在发作,有的将要发作。造了恶业就要感苦的程序,但是通过忏悔就可以中断这个程序,所以“罪花”可以“凋谢”,“业果”就可以“弃捐”,不遭受这个果报。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有两种人是清净的:一个是未犯错的人,他是清净的;还有一个犯错之人,他若能忏悔,也能复归清净。佛陀比喻我们的衣服,保持得好,它就是干净的;衣服脏了,就洗干净。忏悔法可以把我们的罪业洗除干净,就像洗衣服一样。


图片



学习“注意”后,

下面就是请师了。

“请师”里面也有几个重点,

我们一起学习。

图片

(一)

 请 

“一、受三皈依者齐集大殿,对面立。”

  大家聚集到场地,对面排班,迎接      着师父过来。


“二、鸣引磬,接钟鼓,转向上;顶礼三拜,一问讯。”


“三、转身再对面立。”


“四、引礼师引为首者,迎请法师。”

比如有一千个人要皈依,那就请十个人作为这一千个皈依弟子的代表,手拈香花去法师寮迎请给我们皈依的师父。


“五、法师到大殿已,顶礼三拜;为首者,执香旁立。”


“六、法师升座,拈香,敛衣而坐。”


(二)

性觉灵明,寂照真常。

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

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图片


    ( 举香赞)

法师入座后,维那师父要唱《香赞》。


“性觉灵明”是什么?

“昔迷今悟露堂堂”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它的功能是“寂照真常”。轮回在它的镜子里照着,涅槃也在它的镜子里照着;凡夫在它的镜子里照着,圣人也在它的镜子里照着。


“昔迷今悟露堂堂”

没学佛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有光明宝镜,所以才轮回,殊不知,那个才是我们的真常之性。学佛之后,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为什么皈依三宝?因为我们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事业在世间就是为了唤醒、培养我们的自性三宝,所以“昔迷今悟”。佛性叫“露堂堂”,它露在那里,没有房子遮,没有人拿雨布盖,也没有人不让你看。我们的佛性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甚至也不是爸爸妈妈生的,也不是阎王能判的,所以用“露堂堂”这三个字来比喻我们的佛性。


“三宝是慈航”

由外显的三宝引发我们内在的三宝,渡过生死大海。


“一瓣心香”

这代表我们虔诚的心,虔诚的心才是“香”。香有多种含义,持戒、戒恶修善,这也是人的一种香洁的品格。口不说恶语、两舌、妄语,都讲真实语,就是口吐妙香了


“香”在佛教里既不是花香,也不是檀香木的香,而是指我们的戒香、定香、慧香、虔诚之心的香。“一瓣心香,皈依法中王”,“香云盖”,就是我们戒、定、慧、虔诚的心所汇聚的香像云一样覆盖着我们的环境,覆盖着我们的身心世界。这已经不是在这个三维空间了,我们已经在多维的时空开始编织、开始描绘图画了。


这个很重要,了生脱死从这里就开始分道扬镳了。世间的人就在三维世界里转,而佛弟子已经有了心灵空间,有了精神空间,能赋予行为、口业、思想以内涵。


“初举赞时,为首者至中位,问讯,再至香几前,上香后,复位,顶礼三拜(唱至‘香’字拜下,‘摩’字起身)。二旁受三皈者,唱至‘南’字转向上,随同为首者顶礼毕,长跪。”

图片

(三)

维那师云:夫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若不依僧,安能闻法,苟非佛法,无以出尘。今居士等身处世俗,念欲归真,理须求请明师,乞受净法。我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为汝等作三皈本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其余言词,皆随我道。


这里面说要祈求明师,这个“明师”是光明的“明”。“我今为汝等恭请某堂上某和尚”,每个寺庙都有堂口,“为汝等作三皈本师”,“三皈本师”代表佛法僧三宝,也代表释迦牟尼佛。下面要我们祈请,但是我们不会说怎么办呢?维那师父说“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称自己名”,有法名的称法名,没有法名就称自己的在家名字。“其余言词,皆随我道”,维那就带着大家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请大德为三皈本师,愿大德为我作三皈本师,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三皈,慈愍故。”请法的时候跪下来合着掌念这个文三遍,第三遍的时候还加一个“大”字,“大慈愍故”。之后师父抚尺“啪”一敲,才开始为大家说文。


佛法必须要祈请,世间说“道不顺便,医不叩门”,佛法是法不孤起,仗缘方生,要有殊胜的请法因缘。搭衣持具,具足威仪,然后开具,长跪合掌,请师父为我开示。



为什么要着重跟大家讲一个佛弟子的三皈、五戒呢?


因为要把我们明白的给大家讲明白。得三皈体不容易,大家按照皈依仪规完成之后,要经常演练,慢慢地就能明白一点,三皈体就会越来越壮大。这不是一步就可以达到的,吃饭也要一口一口吃,学佛也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仪式,有简洁版的,有比较庄严、完整的版本,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我们日常不离三宝、常常闻思才能产生殊胜的皈依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造了业,忏悔真的有用吗?

图片

你的信心需要瑞相支撑吗?

图片

别让信仰有限制

图片

记住这一分钟的开示

图片

天空之镜|在时空中,每一个生命的业都会留下痕迹

图片

清凉日志|五周年庆 昙花献瑞

图片

原来,“我”是业力流扫描出来的结果

图片

你要努力成为茫茫苦海的梯航

图片

当你战胜它的时候,外在是没有敌人的

图片

世间如浪潮,修行人如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有求必应 | 观世音菩萨传(四)
· 恩德之至
· 印光大师:如何才能长寿安乐
· 一步错步步错,怎么能让生命的每一步都走在对的上面呢?
· 远离外在的恶友, 警惕内在的恶友!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16)
· 古文殊寺喜迎供奉阿育王柱〡佛门法宝,千年不锈
· 停下来,看看三伏天要如何做?
· 阿罗汉亲授窍门,让你的福报急速增长!
· 为什么观音菩萨也要念观音?
· 菩提花开
· 留给子孙最好的礼物
·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禅?(二)
· 黑豆龙眼红枣汤,安神又养心!
· 天台宗祖师慧思尊者圆寂纪念日
· 见修理园圃时,愿一切众生铲除爱欲之草——日诵净行品75愿
· 走过文殊菩萨走过的路,算不算相逢?
·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一)
· 文殊菩萨最重要的修行窍门
· 圣马王的故事 | 观世音菩萨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