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往往是跟饮食联系在一起的,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为什么清明节要吃“寒食”呢?为什么家里不能动火?
01
寒食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迫流亡,途中饥寒交迫,几近昏厥。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
后来,重耳历经磨难,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一起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并不在意功名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在绵山之中。
晋文公得知后,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然而,绵山山高林密,搜寻难度极大。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以为介子推为了母亲定会出来。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周围绵延数里,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树洞里还有介子推留下的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其死难之日,全国上下禁止烟火,只吃寒食,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这个节日,就是今天清明节的重要来源。
02
寒食节的中心主题
寒食节本是一个诸侯国的节日,为什么会遍行天下?这就是中华民族可爱的地方。晋国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不足以触及领地以外的区域,但这种人文情怀是没有边界的,甚至也是超越时空的,所以几千年过去了,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过清明,都会来追终慎远。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燥动的时代。是时代燥动吗?不是,是人心燥动。这个“燥”字有一个“火”字边,怎么去火,这是一个跨时空、跨民族、跨年龄、跨性别的共同话题。每一个人都要去火性,去贪嗔痴。
一个人能管住贪嗔痴,就告别了地狱,告别了饿鬼,告别了畜生。所以,我们通过改变心来改变世界,通过净化心来净化世界,通过拯救心来拯救世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核心。
而且,这也是非常精准的。一个时代,如果对人心能够反思,对心灵能有救护,就一定是个昌明的时代。不仅是清明,而且是昌明的。因为人既是重要的生产力,也是很大的破坏力。人心如果是清明的,就是积极的、建设的;如果是贪嗔痴的,他不仅会破坏家庭、破坏社会、破坏青山绿水,当贪欲心越来越大时,甚至会把整个人类推上不归路。
所以要“清明复清明”,他是用生命来嘱托的啊。这不仅仅是对逃难的重耳、对执政的晋文公的忠心,实际上他是因为爱天下、爱人民超越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要用这种方式来提醒,如果你心中还有我的话,“忆我之时常自省”。
03
通过饮食
自我反省、自我陶冶
所以,每逢寒食节,全国上下三天不动火,以吃冷食来怀念圣贤、怀念道德。用这三天时间不动火,也是为了去除内心的燥性,去除内心的火。
饮食是可以塑造人格、改变性情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通过饮食来自我反省、自我陶冶,这就是老祖先厉害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这还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在全国推广,乃至传承至今。
“寒食”所蕴含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只要去思考,智慧就会不断地涌现。你就知道,原来古人为了拯救我们这么用心良苦,他的慈悲展现在这么细腻的智慧上,他的智慧展现在这么广博的慈悲上。
所以我们要去思古啊,要去思考其中文化的内涵,我们的生命要享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陶冶,把它活成我们的人格,要把这些道德刻画到我们的骨髓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佛教在这一点上就更加彻底、更加日常化。宋代理学大家程颢看到出家人吃饭就感叹:“三代礼乐,尽在其中。”那么多人一起吃饭,没有声音,整齐划一,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滋养、精神的食粮。
我们每天吃饭要上供下施,还要食存五观。我们对于手里捧起的那碗饭是充满感恩的,“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我配不配吃这一碗饭?为什么要吃呢?“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吃饭的目的是为了成道,成道的目的是为了普度苍生。
04
要转凡成圣,
就要改变凡人的饮食习惯
除了食存五观,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表达了佛教的食物观。
■ 食有九种
《阿含经》里将食物分为九种,其中四种是人间食,五种是出人间食,也就是圣人食。
“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我们现在只是第一种“揣食”,也叫“段食”,吃的是碳水化合物;第二种是“更乐食”,或者叫“思忆食”,是一种精神食粮;第三种“念食”,这来自更深层的一种生命习惯;第四种是“识食”,分别识择取。
这四种食,就是我们的轮回之因。我们以为吃饭天经地义,实际上这不过是轮回的诱饵而已。所以,佛陀先肯定我们人有四种食,同时还要让我们破这四种食,从这个惯性中解脱出来。
出世间有五种食,禅食、愿食、念食、八解脱食、喜食。如经中云:“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我们每天食存五观里,既要把凡俗的食物跟大道连接起来,还要在吃的时候不分别、不贪着,以法喜禅悦为食,去成就出世间的这五种食。
《阿含经》里说,“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凡圣都是依食而住,但凡圣所依之食是不一样的。凡人之食编织了凡人的轮回之路,我们要想转凡成圣,就要改变概念,改变凡人的饮食习惯,同时要认知圣人之食,养成圣人之食的习惯。无论这一条路多艰难,都要千年、万年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人类文明之光。
■ 饮食的根本目的
而且在《维摩经》里,维摩诘居士在与迦叶尊者的对话中,也把饮食的根本目的彰显了出来。维摩诘说:“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阴法,成涅槃食。”次第乞食是为了对治对食物的贪欲,吃的目的是为了不吃,吃不是为了滋长轮回,而是为了终断轮回。
所以,佛陀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甚至最后连一麻一麦都不吃了,他跳出了这个依靠食物的能量循环。不仅他这样实践,跟着他学习的人也从世间食,潜移默化地转为圣人食;从粗俗的食,转为更细腻高维的法食。这个转变是要精进勇猛地去完成的,因为我们就这几十年,你不精进勇猛,不把这个当作一个课题去完成,这是很不容易的。
■ 对治饮食大漏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人生苦短,佛陀还教给我们种种对治这个漏洞的方法。《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比喻:
有一个国家被邻国攻击了,国王带着王后、王子仓忙逃难。迷路走进了沙漠里,饮食耗尽。王后说,你们吃我的血肉吧,只要能走出沙漠,国家就可能恢复。国王不愿意,说应当吃我的。王子说,最应当吃的是我,爸爸妈妈身居重任,如果我死了,你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于是,这个王子就割肉给父母吃,为了保证肉不腐烂,还要让自己不死。
佛陀问,“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父母在吃自己儿子肉的时候,还会贪恋它的美味吗?弟子们回答,“不也,世尊。”吃自己儿子的肉怎么可能贪恋美味呢?!都是含着泪啊!我吃是为了延续生命,是为了走出沙漠复国。他知道自己吃是为了什么,所以不可能贪吃的,这就把正确的饮食观定位出来了。
■ 正确的饮食观
我们面对饭菜的时候,应当以什么心态去吃?要以惭愧心,不远离大道去吃。人生最大的漏洞就是吃,所以孔夫子说,“食色,性也”。刚吃了下顿,就想下顿吃啥,我们一辈子要在里面花费多少时间,耗掉多少精神。如果低级的食不能升华到高级的食,生死轮回就没办法终止。
我们说清明,“清明”是一个大概念,什么清明?要在食食当中表示清明。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吃,但吃又是我们生命最大的漏洞,怎么得食之用,但不得食之患?就要关闭这个过患门。
所以,佛陀在经典中也极尽细致地告诉我们“食厌想的修习”。以行乞、遍求、受用、分泌、贮藏处、未消化、消化、果、排泄、涂等十种行相而作厌恶的观察。佛为了破我们这个贪可谓用心良苦啊,只是一点寒食、不烧火,都不足以对治我们炽盛的贪欲。
除了嘴要吃,耳朵是不是还要听?眼睛还要看,鼻子还要嗅,身体还要触。我们陷在五欲的陷阱里,不知不觉就耗尽了此生。这一生是无效人生,下辈子再来,也一样如此。这就像拴在生死轮回里的一个桩,把这个桩拔掉,我们才能从生死轮回里跳出来。佛陀就是来给我们拔轮回桩的人。
所以,修行是一件很自觉的事,强迫不了。你意识到了,就会自己戒除,把这个过患降到最低。我们每个人在生死旷野上都是孤独的,追寻大道就是唯一的绿洲,从有漏到无漏,从生灭到不生灭,这才是我们此生的价值。
05
转凡成圣,道成人格
是我们对祖先最大的孝
当轮回的、低级的食中断之后,真理的、高能量的食就起现了。在大乘佛法里,不仅食物可以供养,我们的修行也可以成为一种食物。一个人修习解脱道,就会产生禅悦食,把这个转小向大,形成愿食、念食,就能够普度众生,令众生也解脱,这就是八解脱食。最后自他圆满,成为法喜充满的喜食。
就像今天的法会,法会功德也是一种食物,称为“法性食”,我们回向的时候就是在祝愿,老祖宗只要一沾到这法性食,就能够脱离痛苦,解脱轮回。
中华文明是有内涵的,这个内涵我们要学习、要明白、要信服、要实践,要变成自己的人格。所以中国人说,“道成人格”。当大道成为我们的人格时,这样的法轮就能运载我们转凡成圣,这才是我们祭奠祖宗最大的孝顺。
如果我们只是轮回的凡夫、轮回的碾压者,你拿什么祭奠祖先?我们思维大道,我们在自我升华,思想里有功德,身体是法器,这才能告慰祖先、告慰先烈啊。
这样的反省,对一个民族人格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克己复礼的民族。对自我是制止的,是有反省的,然后遵循于礼。礼是什么?礼不是说我对你打个招呼啊、给你点个头。我们能去认识无形的大道,然后遵循于它,这条轨道才叫礼。礼是为了实现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升维。
我们作为人,要从生物学意义的人,变成人文意义的人、体解大道的人。我们中国人说,“这个孩子成器”,一个人能思维大道,能承载大道、遵循大道,就能养成人的“法器”。
中华文明,实际上就是大道的文明,当这种文明再一次被认知、被尊重,当我们找回文化自信,我们就生于斯、长于斯、快乐于斯。这样一个大道文明不中断的民族,就为地球文明、为整个人类提供了一个范式。
道契真如天下大同
德合乾坤满街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