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身心,这8点要做到位

2022-08-30 06: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修养

身心


 



身要稳重、意要安宁、色要温雅、气要和平

语要简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思要缜密



图片



净慧法师生平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年。


净慧长老接法于近代大德虚云长老,以中兴佛教为己任,实践人生佛教思想,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禅法智慧。


长老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


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长老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深得虚老器重。长老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兼承禅宗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去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79年初,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政策落实、教制建设、寺院恢复等工作。


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直到2002年,他先后当选佛协理事、中佛协常务理事、中佛协副会长。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


1989年,创办国内首家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旨的刊物——《禅》。


199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净慧法师开示



身要稳重

……


一个人身轻气浮,坐卧不宁,对学习和工作都是一种障碍。身要稳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仪表端庄,为人持重,则能成就大事,担当重任。



意要安宁

……


心神不定的人难以抵御外来的引诱。外在世界总在诱惑我们,要努力降伏其心,让意念凝然安定,情绪稳定,持五戒、修十善,修习禅定,念佛持咒,心意有所依托,妄想则会减少,神清气爽,意志安宁。



色要温雅

……


色指表情,心神安定,待人友善和气,面色自然温雅。温就是温柔、温暖,雅就是文雅、雅致。内心和雅,面色的表情自然温雅。这是一种修养,需要长期坚持,时刻要求自己,克服浮躁的毛病,做到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面和心善。



图片



气要和平

……


所谓和气生财,经常生气,影响身体健康。心要平,气要和,和为贵。做到心平气和,必须内外结合,身心相应,环境与心灵相统一,生活与信念相一致,借助外在悠闲清净的环境,调适内心的淡定。促成心平气和,以利身体健康。



语要简切

……


说话要简单明了,恳切至诚。要谨记:少说话永远是事业成就的良方。不要说虚情假意的话,不要说言不及义的话,不要说有伤和气的话,不要说有是非嫌疑的话。不要轻诺而不兑现,开空头支票。说话要有诚意,少说废话,言多必失。



心要慈祥

……


要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分享的心、结缘的心、慈悲的心对待一切人和事,心才会安详,心气才会平和,慈祥才会显露。慈祥是内心充满真诚喜悦的自然流露,切记不可装腔作势。



图片



志要果毅

……


立志要果断,坚忍不拔有毅力。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大志向,立志果断坚决,说做就做,做就做好,坚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有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言行,还要有温柔淡定的心态,三者缺一不可。



思要缜密

……


在为人处事之际,一定要周密思考,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一件事,也不要轻易地承诺一件事。用心周详缜密,自然成事有余。



修养身心,一共八条,此乃举其要者而言,其实要把每一条都做到位,必须八条都做到位。身心修养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必由之路。这八条,一中有八,八中有一,综合要求,不可顾此失彼。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为什么念佛要念到梦里去?


花钱也需要有智慧!悭吝并不等于节俭


每一次遇见,都并非是偶然的安排






相关文章
· 若见园苑时,愿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日诵净行品77愿
· 求受菩萨戒的前提
· (明)宝华山见月律师《一梦漫言》(十)
· 让生命具有谦卑的姿态
· 头顶如意宝珠丨虚空藏菩萨传(三)
· 老人修行的好处
· 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 这五样东西再多都不要!
· 六祖惠能大师圆寂日〡大师留下的这些偈颂,句句直指人心
· 向上菩提路,度生作津梁
· 动画电影《长寿王》告诉我们的道理
· 你愿意接受三宝的服务吗?
· 方便行境 | 虚空藏菩萨传(二)
· 七月最后一天|地藏会启增福慧,慈孝门开报亲恩
· 这种业力,靠神通和福报都救不了
·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四)
· 吴越王钱俶的菩萨精神
· 未见其人,先闻其德 | 虚空藏菩萨传(一)
· 受菩萨戒最大的回报
· 虚云老和尚:一念觉 一念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