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千佛之师、无量诸佛之师,是妙吉祥,具足一切德。
《法华经》这么高的境界,对我们来说如帝王额珠,亦如佛顶上的摩尼,但对文殊菩萨来说,只是祂教化众生的普通版本。
《法华经》一开始,面对佛陀现的种种祥瑞神通之相,大家都充满疑惑,但弥勒菩萨就讲,文殊菩萨一定能为我们解答。然后佛陀再说过去文殊菩萨为十六王子说《法华经》的因缘……所以整部《法华经》,一直不离文殊菩萨这个线索。
那我们来五台山,要怎么亲近文殊菩萨?
我们要依于世俗的这个缘,祈祷我们心中的文殊菩萨。
其实外在只是一种助缘,我们要超越这个外相,用我们虔诚的心去祈祷,只有用虔诚的心才能看见内在的文殊菩萨。
佛法是很神奇的,确实是消业障、积福德的一个真实的过程。一四年我们在五台山讲了文殊菩萨的《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讲好之后回到宁波,我又去阿育王寺拜佛舍利。以前看到的舍利像绿豆一样大小,但那次看像黄豆一样,不仅个头变大了,而且还变成金色的了。这些变化,肉眼就可以看得到的。
所以修行是修肉体的,还是修心的?
肉体只是让我们定在这里,如果没这个肉体,我们就会随着自己的业风飘,但我们要知道,修行不是修这个肉体,而是修心,这很重要。
在家的时候,教我净土法门的老师就提醒,“求生净土的念佛人,在临命终时对我们这个身体,一点不要去顾惜它”。老师跟我比喻说,这个肉身就像丢到垃圾桶的东西一样,丢进去之后,要头也不回地走掉。
我们的三皈体、五戒体,听经闻法形成的智慧体、三无漏体……这才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体”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山不能遮,最后也是这个“体”,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体相融合。
■ Manjusri
修行上讲,你跟善知识的缘分结得越厚,你就越稳定。你入师父的心了,也就入十方诸佛的心了,入阿弥陀佛心了,入文殊菩萨心了。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执着,不要有身见,不要有我见,要坦荡荡地皈依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种无内无外的光明里。这既是慧,也是定。
怎么让我们的信心翻越自己业障的山?这对我们来说好像很困难,所以师父带徒弟往往也很忍耐。但我们要知道,在这么殊胜的三宝地,从事相三宝到理体三宝都圆满具足,所以我们每天要好好珍惜,督促自己精进。
——三参法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