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A
M
O
B
U
D
D
A
宁可千年不悟
不可一日错路
"Es mejor no alcanzar la iluminación en mil años que tomar el camino equivocado por un día."
最近看到一段小视频,是一位法师刚从禅堂里出来,准备到下一个地方打禅七的途中,就有居士来请教他。其中,有个居士说因为现在AI很流行,他就问了AI搜索引擎这样一个问题。 他就问它“念佛是谁?”然后,AI就很系统化地回答他了一大版。随后他说,“我不是跟你讨教这个知识问题,我问你‘念佛是谁’?”结果,这个AI搜索引擎就不回答了。这段视频很有意思,就连这个AI语言大模型都拒绝回答。
那位法师也由此为话头,做了一段很好的开示,系统地解答了禅堂用功的一些理路。
我们在禅堂里考功课的时候,问你“念佛是谁?”
你是不能回答的。
连AI 都知道,
“念佛是谁”这个问题
不能回答。
为什么不能回答?
电脑是属于文字逻辑范围,但“念佛是谁”它是超文字逻辑的,它是超心意识的。所以不能用语言逻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又回到语言逻辑模式,那么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我们参了半天禅,连自己的分别念都没认清楚,那是一点回报都没有。我们靠什么交包子钱?就是靠生出来的那一点智慧。语言逻辑分别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超语言逻辑的方向才对。从二元对立到一元,一元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才是正确的答案。
修行人
不能将心待悟
为什么修行的人不能将心待悟。
因为“将心”这个分别意识,是一种取舍的心。在修行的初级阶段,在大方向上,我们要建立转凡成圣的概念,但当你真的要证圣的时候,到禅堂里去考试的时候,是不能提这个的。因为你要提“圣”,它跟“凡”就是一样的,它都是一个语言逻辑。
真正的圣是不对待的,没有二元对立的。就像达摩祖师跟梁武帝的对答,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又问:“对朕者谁?”“不识。”
这才是祖师西来意啊,达摩祖师他来“传佛心印”传的是什么?传给我们就是超越二元对立分别,只有这个才能超越生死苦海,才能登上涅槃彼岸。
我们打坐是为了沉淀妄想,让心能清净下来。所以虚云老和尚在禅堂里也叫人念佛。但是不要拿念珠,你“咔嗒、咔嗒”地念佛。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清净心,“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一念清净心,便是法王印”。“法王印”是法,清净心就是佛。一念清净心既是佛,也是法,也是你本心。既然是你本心,你求什么,不用求的,求就头上安头,这叫病,认错路头了。
禅堂里说,你坐那干嘛?他说:“我思惟啊。” “思惟什么?”“思惟那个不可思惟的呀。”那是不可思惟的,思惟什么?思惟那不可思惟的。
这就是从粗的烦恼,粗的逻辑,沉下来一点到意识语言;然后意识语言再断,断了之后意识再现前,意识现前之后再超心意识。超心意识还是一种意识状态,就是更细腻,更广大,它很透明了,是纯阳的了。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还是心的范畴,只不过一个粗的心、生死的心、语言逻辑的心,到意识语言的心,再到意识分别的心。粗重的意识分别开始越来越平淡了,得轻安了,然后到离心意识这种状态了。这种越来越广大,从第六意识到第七意识,再潜到第八意识,心越清净越广大。
“法王印”就是能印一切。万法归宗,一切全归到这里,所以心王能生一切,“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Master San Can
Master San Can
但是我们用功的时候,不能凭着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心——我要求开悟。
你想求开悟的念头,就会驱使这个躯壳,这个躯壳有气脉、有血,有淋巴,一个很复杂的巨系统,你念头一错了,等于这个指挥错了,就全都堵车了。就糟糕了,你这个城市就瘫痪了,这就所谓的修行出问题,走火入魔了。
只要你心意识清净,所有的气血流转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它自然地会越来越通顺,越来越长养,每天只要进步就行了。只要你心意识不错,整个身体所有的巨系统,运作得都会越来越有序,精气神的修复也越来越深刻,对过去的病态修复也越来越好。
从表面到深层,然后从过去到超时空的修复。整个生命系统,从我们物理范畴的到精神范畴的,从形而下的到形而上的都在修复。
就像我师父悟公上人说的:“他国作乱,我国清净。”清净心,就我国清净,就是因正。我们这个心就是心王,不单单正报是它,依报一切都是它。心王只要对,心王能识得路,那我们这样就不会错路的。所以佛是大医王
不要错路,这最重要了。
对于打禅七,这个话题很重要。有的刚刚出家或者刚刚学佛的,他就会想着:“我要成功,我要向祖师学,我要开悟。”千万别这么想,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打点好,降伏其心,理路要对。所以“参话头”,这个“话”是语言逻辑。“话头”就比较深刻了。这个“头”,这个渊源是很庞大很庞大的。
——三参法师
一起聆听高僧大德们
“苦口婆心”的
咐嘱:切莫将心待悟
(一)
印光大师 学道十要
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
第二、要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想攀缘以夺其志。
第三、要将从前夙习恶觉知见,一切洗尽,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病患恶缘所障。
第五、要发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误。
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把作参究话头。
第七、要日用一切处正念现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无闲,动静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将心待悟。
第九、要久远,志不到古人田地,决不甘休,不可得少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无可舍,休到无可休处,自然得见好消息。学人如此用心,庶与本分事少分相应。有志向上,当以此自勉。
(二)
憨山大师开示
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抢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亡根株。待至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摘自憨山大师《修悟六则》
(三)
虚云老和尚开示
养心Slogan
频繁刷手机,我们的心灵很容易被碎片化,不要沉溺其中,学会自我节制,通过学习佛法来有效滋养并净化我们的心灵,一起回归心灵,保持身心灵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