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灵峰宗论·示元白》
蕅益大师 著
第六集(二)
蕅益大师一生写了很多,“他自己的生平著述有四十多种,主要有《楞严经玄义》、《法华文句会义》、《楞伽义疏》、《唯识心要》,而以《弥陀要解》提持净土,尤为简要,切实殊胜。”这一本《弥陀要解》,奠定了他能成为净土宗祖师的地位,印光大师赞美说,就是阿弥陀佛来讲,《弥陀要解》也增减不了。
当时很多都是“诸方禅者多把净土视为权教,遇到念佛人就必定让他参究念佛是谁,大师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净土宗虽然是摄三根,但大根器的人还是少的,实际上净土法门是摄大部分人的。比如自己的妈妈念阿弥陀佛,我们是不是乐开花了?因为这就跟阿弥陀佛有个契约了,就跟阿弥陀佛念念相应的,这就是圆顿教法。听经闻法还是有个次第,但念阿弥陀佛就直接跟阿弥陀佛建立关系了,入阿弥陀佛愿海了。从因到果,所以这是非常究竟的法。
戒定慧
FORIQINGLIANG
佛法在这个世间要不要正法久住?佛法在人间要不要兴盛?这个任务是我们的。我们现在有了这个心愿,就要去了解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怎么修成的。如果我们越来越明白,就知道不仅仅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心也是不隔毫厘的,乃至是同体的,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住持正法,利益众生,就是最强有力的弘扬净土法门的人!因为这属于智信,不属于迷信,我们是了解工作原理的,我们弘扬净土法门是具足悲和智的。
不可能有哪一个净土宗的祖师说只念阿弥陀佛不研究教理的。印光大师闭关四十多年,就是阅藏,一直到报国寺还是阅藏,上了灵岩山还是阅藏。阅藏不是念佛吗?阅藏难道离开佛了吗?没有的。经是佛的语,语没有佛的意吗?在阅藏的过程中没有跟佛的身体在一起吗?不是的。这都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道理,你只要得到一,就跟三个在一起了。
比如持戒,你跟佛的戒体融为一了,那你的生命请问会不会成长?你在戒体的长养下,就会无漏,就会增长智慧。
这个时候读《楞严经》,请问戒律清净的功底越来越深,读经典的理解能力是不是会越来越强?就是的。所以戒能够生定,有戒的人就不被别人打扰,然后在定中就会发出慧来。所以一个持戒的人不可能去诽谤定法,也不可能去诽谤慧法。
论的功德
FORIQINGLIANG
“重说偈曰: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迷之沉六道,悟之为三乘。迷虽无量惑,厥病唯有三:一者恋世间,不知世间苦;二者虽知苦,苟且自因循;三者虽勇猛,得少便为足。以此三病故,长夜在生死。或复出生死,亦堕权小乘。我依诸佛语,为设三妙药;一者怖生死,对治根本病,念念如救头,莫复存余想;二者奋刚勇,降伏爱见魔,五欲不能牵,八风不能动;三者开正见,远离诸邪曲,根选择圆通,现生成正觉。此三或自具,或复藉余缘。唯有明师友,名为真实救。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开示真实乘,令行称性修。修性不相离,斯名正觉印。迷性言修习,修堕有为功。废修谈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与祖,垂训咸双显。虽或性夺修,而非不修习。虽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性非修不显,修非性不立。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广大弘远心,亲师习正法,必能亲悟入,知我言不诬。”
祖师的这些论是具有功德力的。我以前也想,佛讲了经之后为什么要有论?实际上,经典里佛讲的一句话都够我们理解好几辈子了,那怎么去理解?所以祖师慈悲,垂手接引,把它开显。我们本来是经归经、人归人,而祖师就为我们拉近了这个距离,佛佛祖祖把经的意思传下来,他理解了,启发我们、教导我们、接引我们,让我们也能够跨越这个智慧的距离去理解佛经,真正地带领我们与佛经合一,这就是论的功德。
蕅益大师《示元白》就是一个总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如果记住了,在这个纲领下学习的时候就会不偏不倚,既细致入微地去学,又不会迷失在里面。
所以大家要记住蕅益大师他老人家的这些开示,背了,理解了,心里就有指路灯了。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