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无明,需要善知识

2022-04-10 21:3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六十六集(二)

圆教

(六)十乘观法

1.观不思议境

2. 真正发菩提心

3. 善巧安心止观

4. 破法遍

5. 识通塞

6. 道品调适

7. 对治助开

8. 知位次

9. 能安忍

10. 离法爱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六十六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3:01





(六)十乘观法


第九、能安忍。

既已明知位次,再能安忍内生的逆缘,便可以从五品位,进入十信位。内生的逆缘是烦恼业等,从内来破,当用内三术对治,便是观烦恼等业当体即空、即假、即中。能用这内三术,决定可以对治内生的逆缘。要从五品位进入十信位,对治内生的逆缘,是极为重要的事。

第十、离法爱

已修观不思议境乃至能安忍的九法,应可从五品位,进入十信,而登圆教初住。

在十信相似位中,得六根互用的功德,如眼根能作耳、鼻、舌、身、意的五根佛事,耳根也能作眼、鼻、舌、身、意的五根佛事,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各各能作其他五根的佛事,这是六根互用。

又初信破见惑,七信破思惑,十信破尘沙惑。若爱著这十信相似位的功德,不求胜进,便不得进登初住,名为顶堕。虽名为堕,其实也不会再堕落到凡夫、二乘位去,不过,没有进步,便名为堕。犹如帆船,中途风息,不进不退,名为顶堕。若破法爱,便登初住,分身百界,示现成佛。所谓“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功德,唯佛能知。

--- 《天台宗纲要》原文




这个已修观不思议境乃至能安忍的九法,已经很厉害了,“应可从五品位进入十信,而登圆教初住”,这里从十信相似位中讲了十信位的功德,能够六根互用还了得。


《法华经》就讲到很多六根互用的内容,所以哪里埋着金银财宝,哪里有先佛留下的法宝,这地方有什么因缘,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以清净肉眼,就会得无碍的见。


但是我们得六根互用了,有时候会贪执在里面,虽然也不会堕落到小乘和凡夫地里,但是进取心的力量就小了,就不思进步了,不进步也是一种堕落。





扩展资料



向上滑动阅览


是十种法名大乘观。学是乘者名摩诃衍。云何大乘。如法华云。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綩莚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肥庄多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止观大乘亦如是。观念念心无非法性实相。是名等一大车。于一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名各赐大车。彻三谛之源名为高。收十法界名为广。无量道品名众宝庄校。四勤遮恶持善。又愿来持行。钉镊牢固名周匝栏楯。法义辞辩宣畅开觉名四面悬铃。慈悲普覆无有遗限名张设幰盖。道品所摄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不与他共。名珍奇严饰。四弘誓愿要心不退。名宝绳交络。四摄摄物物无不悦。名垂诸华缨诸禅三昧起六神通。名重敷綩莚。四门归宗休息诸行。名安置丹枕。四念处慧破除八倒之黑。名驾以白牛。四正勤增长二善。名肥壮多力。遮断二恶二恶尽净。故言肤色充洁。四如意足四辩自在。名形体姝好。五根盘固不可移动。名为筋。五力增长遮诸恶法。名为力。七觉简择名为行步。八道安隐名为平正。对治助道广摄诸法。名又多仆从而侍卫之。破法爱无明入萨婆若海发真速疾。名其疾如风。运载诸子嬉戏快乐。此大乘观法门具度与彼经合。故名大乘观也。


复次一切法悉一乘故。夫有心者无不具足。如此妙法是名理乘。如来不说则不能知。以闻教欢喜顶受。即名字乘。因闻名故依教修行入五品位。名观行乘。得六根清净。名相似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是亦不住。若入初住乃至十住得真实乘游于东方。十行游南方。十向游西方。十地游北方。轮环无际得空而止。止于中央即妙觉。直至道场。是此意也。


   --《摩诃止观》卷七

隋·天台智者大师





图片

六根互用

-FORIQINGLIANG-

图片





(六)十乘观法


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此破四十二品无明,证四十二分法身,登妙觉位,这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教中所论进修次第,乃是从凡夫地到初住位所用。初住已去,就不需要再用这些方法了。

--- 《天台宗纲要》原文




从登初住,每一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此破四十二分无明,证四十二分法身,登妙觉位,这属于法身大士的境界。


虽然从顶上来看,众生有无明,但是藏教还不提无明,只说见惑、思惑,到了通教才讲到无明,也只讲到尘沙惑,到了别教才真正地讲到无明。从圆教的角度来看,众生的无明乃法界体性,从法性上说是不动不摇的,法性身是不需要证的。就像本觉一样,从理上都是具足的,本觉就叫理即佛。所以我们放生的时候也说,“无明无性,本是诸佛不动之体。”这是从圆教的角度讲的,无明无性实际上是指法性身。


当破阿赖耶识里的无明成法身的时候,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的时候,还要转众生的根本无明为法界体性智,这是从圆教上讲的,众生皆可度。实际上这跟本觉、理即佛是比较像的,但是我们要修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就是说,法界体性智是需要去悟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需要去证的。


就像本觉一样,本觉要不要证?不需要的,本觉在理上就是具足的,始觉是要去修的。就好像法身一样,从法身的角度来说,法身是不是遍一切处?是不是也遍众生处?是的。法身实际上从理上是周遍的。



图片




法身周遍

-FORIQINGLIANG-



所以法身德称为性德,般若德和解脱德才是修德。破无明、证法身属于修德,这是需要去修证的,但是法界体性智、法性身,这是要去悟的,这正是众生得度的主要因缘。


所以说众生可不可以度?可以度的。因为众生都有这个基因,诸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在众生分上也不减,只是众生迷而不觉。虽然迷而不觉,但无明的本性就是法界体性,所以无明不是实有法,只不过缺少觉照而已。觉悟到了,它就是妙。不觉悟,就是呆呆的轮回法,甚至是苦,具有逼迫性;是集,具有感召性,轮回就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无明起惑业,惑业感轮回,就像三个发动机一样。轮回图就是一个贪嗔痴,痴就贪,贪就嗔,嗔就痴,六道就这样转起来了。


那无明能不能破?能破。无明是一定的吗?不是一定的。靠什么破?需要大因缘。什么是大因缘?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图片
图片

FORIQINGLIANG



剃度的时候念三皈依:皈依佛,得菩提,道心常不退;皈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皈依僧,息争论,同入和合海。为什么皈依佛得菩提?因为我们的道心常不退。道心不退靠什么?皈依法,萨般若,得大总持门。总持就是于一法中具一切法,否则散修八百辈子也修不完的。皈依僧,息争论,同入和合海。“息争论”就是大家在一起要和合,在出家人的戒律里就有“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实际上,出家的时候念的三皈依就是窍诀,这就是秘密修的。


大乘是什么乘?看发心的,不是说修了多少殊胜的法。我们呢?不要说二乘的发心了,我们现在连出离心都没有,如果没有出离心,修了再多殊胜的法,还是落在了世间法上面,最后取的却是很低的境界。


有时候助念也是这样的。不管这个去世的人学佛不学佛,遇到一个会念佛的人给他助念,那这个人的福报是很大的。比如一个声闻乘的人入寂灭了,如果有声闻果位的人来送他一程,对他也是有用的,如果是一个大乘菩萨来送他呢?那更有用了。大善知识就能让他从寂灭定里出来,进入更甚深的菩萨的见地,或者是大圆满的见。有的人一旦入了声闻乘的偏空寂灭的定里,他不知道自己死了,一入定就可以很久的,大善知识就会提醒他,不能在这个频道里,让他调到更高的频道上去。所以助道因缘很重要的。


我们天天听经闻法也是这样的,这样大家就不会走弯路。否则,一旦走一个弯路,百千万亿年就过去了。





扩展学习资料



向上滑动阅览


扶会阿字者。揩实决定观之。当观圆明净识。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若转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当具一切智。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证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及达悟也无去来今。凡人心如合莲华。佛心如满月。此观若成。十方国土。若净若秽。六道含识。三乘行位。及三世国土成坏。众生业差别。菩萨因地行相。三世诸佛。悉于中现证本尊身。满足普贤一切行愿故。大毗卢遮那经云。如是真实心。故佛所宣说。问前言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不得成佛。今复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别。答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久久证理。沈空滞寂。限以劫数。然发大心。又乘散善门中。经无数劫。是故足可厌离。不可依止。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二执。虽能正见真实之智。或为无始间隔。未能证于如来一切智智。欲求妙道。修持次第。从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成大毗卢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为行人。未证故。理宜修之。故大毗卢遮那经云。悉地从心生。如金刚顶瑜伽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坐金刚座。取证无上道。遂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证果。凡今之人。若心决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现前。应是成就本尊之身。故大毗卢遮那经云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渐足清白纯净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赞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金刚顶瑜伽中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让世界因你的改变充满希望 光明和温暖
· 你是不是那个知音人【嬉皮士的祖师爷】| 环球推广片
· 【光明遍照】一个能消业障的咒语
· 克服修行的两大障碍有诀窍
· 防患于未“燃” 古文殊寺多措并举防火演练,筑牢防火安全屏障
· 如果得到了寂静的轻安,你还愿意再出来吗?
· 忏悔得清净
· 持戒可达无漏
· 方便安立和究竟了义——《灵峰宗论·示元白》 第六课
· 【千年寒山诗 • 预告】| 特刊来临,敬请期待!
· 玄奘大师圣诞〡他在佛陀的故乡被奉为先知,被华夏民族永恒铭记
· 清明节,有一个字最关键
· 命运的改变,就在圣诞前夜
· 观音菩萨传他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为其钦定万里师徒缘
· 怎样正确打坐(一)|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要点详解
· 这两门是要隐藏的
· 慢生活下,你也在思考人生吗?
· 【茶香慧日寺】:佛陀的示现&警策您珍惜了吗
· 修行要有想成为雄狮的精神——【慧】看电影之《雄狮少年》
· 人品和福报,为啥这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