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有声读物)

2019-06-24 00:06: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图片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引言

           一、关心他人为重

           二、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智慧

           三、寺庙如同学校

           四、传承文化之“道”

           五、“迷失”与“去我”

           六、除“恶”修心

           七、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

           八、佛的世界观

           九、找回自己

           十、用东方文明的智慧探索宇宙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图片

    第四篇 东方文明的庄严人生——慧日问道

         七、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


记者:在您的价值观排序中,您把心灵放在第一位,生命放在第二位,为什么?没有生命还会有心灵吗? 


传喜法师:健康的心灵才会产生健康的肉体,其实有健康心灵的时候,已经涵盖了健康的肉体。现代医学、中国的养生学都意识到, 良好的心性对人体健康多么重要。有了健康的心灵,他会有健康的心理,也会发挥这个健康肉体的社会职能。不管他以后使用什么工具, 他都会自利利他、造福社会的。


记者:在您眼里有什么样的生命观?


传喜法师:我这个出家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对一个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我这个文化符号还有一点用吧。


任何我们修行讲“求解脱”、“戒恶修善”,我们首先都是“人”。


任何的社会群体,或许也会有人生盲区,这都需要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不同的人,同样会有心灵对光明的渴望。


佛教是普世的人生观,在任何地方都需要,这是佛教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佛教的修身养性、戒恶修善的这些特色,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不同的层面都需要佛教智慧的帮助。


图片


记者:刚才您讲到的“利他”,是不是一个人有了“利他”心, 就会减少犯罪? 


传喜法师:对。利他,首先在自利的前提下,自己有正能量了,就能够帮助别人。


记者:自利是自私吗? 


传喜法师:我说的“自利”不是“自私”。一个孩子能够自利、独立,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对父母来说是非常满意的。“自利”是自己利益到自己,而不是自己损害自己,跟自私不是一回事,“自私”是不顾及别人或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记者:那“利他”,会不会给“自利”带来伤害?


传喜法师:这分两个层面:一个人在利他的过程中,把利他的心态作为自利的一部分,当利他越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就是他所展现的人生价值就越高。这是一个层面。


另一个层面,像妈妈给孩子喂饭,往往顾孩子就顾不上自己,佛教里称“利他损己”,因为帮助别人,自己就少了一些禅修,少了一些充电时间,甚至还把自己的福德都贴了进去。


记者:您现在也是这样吗?


传喜法师:我自己也有一点,现在我发现自己快“贴不动”了, 确有想帮助别人的心,但这么多年下来,现在有时也会觉得“力不从心”。


记者:我看您挺累的,您的很多弟子谈起您都会流泪,他们心疼您,也感动于您今天所做的这一切。


传喜法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才得到的, 我们这个国家或者地球上的人类,其实都很需要古老的祖先的爱的文化。


再说,我们是佛弟子,佛菩萨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学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子去身体力行,而一旦面向整个社会再去社会实践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现自己的“力不从心”。


图片


记者:从家庭的角度,从“心”开始,您的建议是什么?


传喜法师:家庭里面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能活得理智,都能自己管住自己,处在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中,别人自然就不需要替他着急了。他已经可以独立、健康成长了。当每一个这样的“健康成长”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这是非常好的。


儒家说的“修身”,就是自己能够保持身心灵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他就会“齐家”,成为家庭的模范榜样,甚至成为家庭的核心、凝聚力; 这样的家庭也会成为社会的榜样,成为社会的凝聚力 ! 


就是说,中华文明如果复兴了,它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一旦进入我们的身心,我们将会是一个身心灵健康的生命体, 我们的服务对象也都是健康的身心灵,这样的生命组成的社会,自然也是健康的,造福社会源于健康的心灵。


社会是否健康,社会的文化很重要。现代社会和祖先的这种健康文化要接轨,我们曾经抛弃过祖先的文化,现在要跟她接轨,现在要去做、要接续上。


记者:庆幸的是,我们的道统并没断。


传喜法师:不主流。


记者:一息尚存。


传喜法师:一息尚存,千钧一发,值得庆幸。所以,现在千万不要拿文化道统去卖钱。


记者:贱卖...... 


传喜法师:贵卖也不能卖,比卖国还要罪重 ! 卖祖先文化,拿祖先文化当商品卖,等于卖国 ! 这时候“保护”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能再用经济的板斧去“砍”它。过去认为它没有价值,把它给“破”了;现在又觉得还值点钱,再把它“卖”了,其实也是一种错误。


图片


记者:在单位做一个好老师、好员工,在家里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丈夫、好父亲,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好百姓,这之间有冲突吗?比如有人讲,在单位少干点,回家多干点,腾出精力来念佛,这冲突吗? 


传喜法师:一个学佛的人,首先是六神有主、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人, 他的生命是饱满的,每时每刻都会发光发热。


他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认真的态度,热情地去做事情。当然, 前提是他要投身于一个正确的事业上,我们佛教讲正业、正命。


记者:但是今天其实做起来很难。您看,媒体报道,老太太摔倒了,扶还是不扶?她若讹你,那如何来做一个好人?如何去行“道” 呢?


传喜法师: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缺失之后的社会现象。


首先,别人帮助这个老太太,她要讹别人,是这个老太太没有道义; 如果这个老太太倒下来,你看到后不去扶,是你没有道义。


记者:但是扶了,确实要被讹,怎么办? 


传喜法师:虽然被讹了,但你是有道义的。被讹的是钱,不是你的良知;如果别人来讹你,远远没有比自己的良知讹自己更痛苦。


图片


记者:有的人会讲:大家都不学好,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那我也不学了。


传喜法师:这个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嘛。如果这个世界连一丝善的希望都没有了,那我们活着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记者:在某种扭曲的价值观里是这样的:要看哪一部分人是既得利益者。


传喜法师:所以,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的人会看到大家“不”, 我也“不”;而有的人却想:因为大家都“不”,我才必须“得这样”, 所以教育很重要。


我们要把人教育成在正义面前挺身而出还是“退缩”?褒扬善者还是纵容恶者、逃避者?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首先,要从文化上去引导,甚至要在更广大范围去广而告之。比如, 这里有一个监控,你走到了这个监控下面,你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都在,这时有个老人倒在那里,你“扶”还是“不扶”?你要“不扶”, 你就会被记录在案,你生命的道德指数就会下降,你的社会信誉就会下降,没有人再会录用你,没有人再给你发工资......


这个时候,你想的肯定是“要扶”——“我必须得救 !”如果我们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如果做了亏良心的事,你就亏大了。





未完待续 图片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图片


图片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图片

相关文章
· 《千与千寻》首次国内上映:18年后的感动,别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
· 印度那烂陀寺转世僧侣用五世纪的调子唱诵巴利经典
· 人生如戏,你也是奥斯卡影帝
· 印度那烂陀寺转世僧侣用五世纪的调子唱诵巴利经典
· 除“恶”修心(有声读物)
· 六月,图集
· “迷失”与“去我”(有声读物)
· 对任何人的指责和抱怨都是嗔恨的一种,毁自己善根和福报
· 康熙爷爱吃素,皇帝也萌萌哒
· 最殊胜的“保险”,你投了么?
· 传承文化之“道” (有声读物)
· 人间不值得,我们净土见
· 舌尖上的素食——红油凉面
· 佛教不是迷信
· 请不要只在地震来临时才记起它们的好......
· 微信公众平台
· 请注意,你已深陷在一段关系中——人和手机,谁玩谁?
· 寺庙如同学校(有声读物)
· 师父的愿力会化作莲花送我们去极乐吗?
· 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智慧(有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