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百尺树
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
可惜栋梁材,抛之在幽谷。
年多心尚劲,日久皮渐秃。
识者取将来,犹堪柱马屋。
这首诗是唐代文殊菩萨的化身寒山大士所作。
寒山大士的诗,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一种人文精神。
唐代六祖惠能大师,相传前身是文殊菩萨的弟子。这样一位不识字的砍柴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千百年来,再多的读书人加在一起,也不能望其项背。
那文殊菩萨亲自化现到人间呢?他的诗作,既不是诗,也不是佛教偈颂,却传递了深刻的智慧,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
“天生百尺树”,每个人的百年人生,就像百年的老木头。人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如果遇到一个能造化你、修裁你的人,他就能把你变成栋梁之材。
但世间大多数人没有遇到这样的“作家”,所以本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却只能很可惜地被“抛之在幽谷”,在偏僻幽暗的地方风吹雨淋、逐渐剥烂。谁知道这棵木头的价值呢?
人生有时候也是这样。谁没有佛性、没有成佛的机会呢?我们的人生都是动态的,都是具有变量的。但你的佛性在哪里?你有遇到引导你、指引你,像雕琢玉一样雕琢你的人吗?大多数人都不会遇到,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不知道此生该怎么过,虚度浪费,终不成器。
“年多心尚劲”,朽木不管怎么荒烂,木芯里还总有一点不坏的。就像人再怎么堕落,他的佛性还是像黄金一样闪闪发光。
“日久皮渐秃”,奈何每个人过着过着就越来越颓废了,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哪里。哪怕有一点工作,也迷失在工作里,迷失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识者取将来”,是就这样自甘堕落,甘心就那样朽烂,还是要到佛门当中,到善知识面前,把自己的佛性找出来,让这根木头也能发挥一点作用呢?
这个“识者”,就是佛教的教育。佛教坚持在人间,还能够珍惜大家的佛性,不舍弃、不放弃,来启迪我们的人心,来鼓起我们生活的勇气,造就我们。所以“佛门之中无老幼”,再老的人学佛都不嫌迟。
“犹堪柱马屋”,哪怕不做大栋梁,用来支撑一个马屋,也总比荒烂掉要好得多。
但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谁来把你的佛性找出来呢?这就是我们来五台山的一个最重大的意义:启迪我们的佛性,找回我们生命的尊严。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