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想修行,自己就会对治自己

2025-06-27 21:30:00 发布: 人气:12
图片
图片


《天台宗纲要》

 第四课 


(三)藏教的道理

甲、生灭四谛。

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丙、事六度行。

丁、实有二谛。

 

(四)藏教的因果

 

(五)六即

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天台宗纲要》第四集


我们修行最大的一个动力就是父母。为了父母,我们也得好好学佛,求解脱。我们解脱了,他们就有希望了;我们出不了轮回,他们也就在轮回若海中泡着。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他可以选择不信仰,也觉得活得蛮好的。佛菩萨也是这样——你不想学佛,我不打扰你,你好好轮回,轮回到哪一天你觉得累了,我在等着你,做你的舟船,做你的桥梁。


我们平时说信佛了,在给佛磕头,实际上佛每天在顶礼众生:求你平安、求你觉醒、求你上道。


图片


“修观是因,观成证涅槃,涅槃是果。”“藏教的因,是析空观。”比如说观我们的身,这个人身是什么?实际上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合成的。观这个心,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别识。在这个身里找不到具体的我,识又是念念生灭的,当我们这样去正观的时候,就会证偏真涅槃。


当证得偏真涅槃的时候,实际上就可以超越生老病死了。但如果只安住在这个境界里教化众生,那要教会一个人同样的方法才能度一个人,这个速度就很慢。所以经典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阎浮提所有众生令得缘觉,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说诸法勇王经》)


菩提心的见地高,因也大,果也大。所以佛陀成道的时候,说佛的自证境界——大方广,这个自证境界,声闻、缘觉是看不到的,只有像普贤菩萨那样的法身大士才能看到。虽然说是二十一天,实际上是把无量无边的时空都包容在其中了。


从藏教看,佛陀“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空间上也不大,时间上也不长,实际上以佛的境界来看,它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是不是一样?一样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众生和佛之间有没有共同体?就有共同体。从理上说,众生跟佛是同体的,众生也就是佛,这叫“理即佛”。


图片


从凡夫到成佛的位次


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凡夫从名字上即佛,从观行上即佛。请问你靠什么观行?有没有离开佛?没有。当你观行的时候,是你的佛性在帮助你观行,帮助你转变,然后从量的转变到质的转变,分证即、最后究竟即佛。


从理即到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这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但不管修行到哪个阶段,我们都跟佛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哪怕一个人还没有学佛,还不信佛,哪怕他正在诽谤佛,他的佛性跟佛实际上也是一样的,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正因为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我们才不要冤枉地做凡夫。凡夫跟佛的境界一样吗?跟佛的受用一样吗?跟佛的能力一样吗?都不一样的。那为什么还要做凡夫,不做一个圆满的生命呢?


佛是圆满的,虽然我们的佛性跟佛是一体的,请问要不要修?要修。这个修里面就是说,虽然修上有六即,但是“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就像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一方面是同一个月亮,一方面盈亏还是不一样的。



图片


天台三祖南岳慧思大师


我们一方面知道自己的佛性与佛同体,另一方面也用佛法来对治我们众生的习妄。“心心息幻尘”,这样我们就离佛越来越近了。


你说我们跟佛之间一定有多大差距吗?倒也不是,但你要自己试试看,把这个差距缩短。虽然从理性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但在事上,我们跟佛差得太多太多。理是需要顿悟的,事是渐次递进的。


藏通别圆,越到后面,凡夫跟佛之间愈来愈没有距离,但这需要大智慧、大福德。大智慧、大福德从哪里来?从学佛、听经闻法中来。


无明的本体,觉悟了就是诸佛的法身。对于迷惑的众生,六道的苦报就是它变出来的;对于觉悟的人,诸佛世界也是它变出来的。同样一个体,最后的受用却有天渊之别。


图片


佛教为什么是和平的?因为佛教把这些道理说清楚之后,让我们自己选择。你是选择做凡夫还是做佛?只要想修行,我们自己就会对治自己。


世间为什么有不和平?就是因为世间没有出离之道。没有出离之道,就认为人是真的。人是真的,那贪嗔痴就是真的,你也贪我也贪,碰到一起就干上了。


那佛教呢?佛认为自己是假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受苦之因,那就修自己,恒顺众生。所以佛教在这个世间是和平的,多一个人学佛,世间就多一份和平的力量。


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还是带着深重的凡夫习气的。所以修行要掌握一个底线,尽量自己多“照镜子”,多问问自己,多消化。这个底线就是:不要感染到别人,对外要装修行人,装得高要求,对内一定要深刻反省。印光大师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然后慢慢地从一种强制的、假装的修行,变得法喜充满。


法喜的涤荡,能让我们的身心灵都变得干净。我们的心地就变得调柔、变得慈悲,这个“我”就愈来愈柔软,越来越透明。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把感性的信仰升华为愿力的生命
· 天台宗文化展 I 第四期:宗典、弘法家风、宗义
· 大乘的“信”如何启发?
· 探索大道的根本是 —— 心态
· 最好的“护身符”
· 净旻法师 | 天台宗基本架构【圆满】
·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佛缘究竟从何而来?
· 夏至,念诵《普贤行愿品》
· 今天,一起来谈谈“心”
· 如何避免把你的信仰变成纷争?
· 当佛法遇到AI时代
· 把信仰变成修行,久而为功
· 大道无言,人自寻之
· 修行,一点假也掺不来
· 佛弟子每天都要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宝地里感受智慧的清凉
· 佛法的功德利益,超乎我们想象
· 通往极乐刹土的“隧道”
· 学佛,是最占便宜的了
· 五月不是“五毒月”,是“五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