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 | 晒经,晒心

2025-06-30 06:50:00 发布: 人气:47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贶节,起源于北宋宋真宗时期。


《宋史》记载,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乙丑,天书《大中祥符》三篇降于京城左丞天阙之上,真宗赵恒大喜,认为是天赐之褔,遂将年号由“景德”改为“大中祥符”,作为顺天之举。当年六月初六日天书再次降于泰山醴泉,真宗亲往泰山封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并迎回天书。


大中祥符四年(1111年)正月丙申,真宗下诏,宣布“六月六日天书再降日为天贶节”。“贶”意为“赐予”,“天贶节” 也意为“天赐之节”。






随着时间推移,天贶节的原意被人遗忘,逐渐衍生出晾晒衣物等习俗。农历六月初六接近夏至,此时阳光最为充足。古人认为“阳极之盛”的日光具有驱邪、消毒之力,适合晒物、沐浴。


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


六月初六,也是佛教的传统节日“晒经节”,亦称“翻经节”。


古代经书多由竹帛、纸张制成,长年藏在阁内,难免受潮、发霉。尤其在南方,经过一个月的梅雨季,经书易发霉生虫,难以储存。六月六前后,正值仲夏时节,骄阳似火,暑气蒸腾,空气中的湿气被尽数驱散。此时晾晒藏经,可使纸张中的水分充分挥发,从而达到保护经书的目的。


晒经虽名为晒,实际是晾。清末《芜城怀旧录》记述:“旧存藏经,寺僧每于夏季展凉”。“展凉”即是晾。


经书曝晒于烈日下,纸易脆,胶易脱。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廊庑下,逐页翻过以透霉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门对经典十分重视恭敬。佛经字字句句,都包含佛陀的无上智慧与无尽慈悲,凝结着历代祖师的心血。历代祖师大德对经书无不至极恭敬,把经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金山规约》云:“凡翻经最要紧者、定要候霉天过去、或中伏天最好、若在霉天翻经、不翻还好、亦翻亦坏、何以故、霉天之干燥中、藏带潮湿不少、如晒一衣服、晚时收回、干如锅巴碎、到次早抹之、还有潮湿沾手、伏天晒物、能管一年不回潮不霉烂、故中伏天最好翻经。后人留心、法宝要紧。


印光法师说:“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晒经节不仅是对经典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佛法智慧的弘扬,提醒人们珍惜佛法智慧,传承佛教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





图片


图片

牛因闻藏经,转世为状元


图片



过去有一大寺,藏有龙藏经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晾晒。


有一年,正在晒藏经时,忽有一牛闯进,用牛鼻子朝晾晒中的藏经嗅闻。僧人发觉,恐其弄坏藏经,急命其主人牵走,牛虽挣扎,欲继续嗅闻,不想离去,无奈鼻子被人牵著,不得不离开。


不久牛死,转世为人,聪明异常,十七岁中举人,二十岁中状元,皇上封为道台大人。走马上任时,途经前生闻经的佛寺,似曾相识,心中奇怪,下马入内观看。忽闻众僧诵经,竟能随之朗诵,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无法跟上,心生怀疑,请教僧人。


老和尚说:此是因果问题,如实道来,恐道台大人生气。后因道台大人几经追问,并声明不生气,老和尚始将牛因闻经功德,转生为人之事道出,并劝道台大人,珍惜人身,护持佛法。道台大人由于闻经善根,毅然弃官出家为僧。



图片



进入农历六月后,打雷比较频繁,雷是驱邪的。古人也总结,六月六这天,大部分中国的地区,阳气都是很旺的。古人甚至说,这是阳气最旺的一天。所以六月六前后晒太阳是特别好的。


我们中华的文化非常神奇。天旋地转,太阳走到什么位置,月亮走到什么位置,二十八星宿走到什么位置,古人都可以推算出来。


图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



图片




伏羲帝通过观察天地万物发明八卦,文王演《易》,又证明了天道冥存。天地中有大道,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但不能否定大道这个隐形秩序的存在。


天书《大中祥符》中有这样一句话:“居其器,守其正。” 就是说,守住古人传下的礼乐法度,恪守正道,就可以国祚永昌,天下太平。宋真宗时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咸平之治”,这个盛世,与尊重、弘扬儒释道文化密不可分的。儒释道文化,就是大道的文化。


“道”是无形无相的,“道可道,非常道”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是看不到摸不到的。





对大道的认知、理解,是一个时代的文明标志;对大道的遵循,是一个社会的状态;对大道的信仰,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核心价值观。


从个人到社会,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标准就是——你知“道”吗?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所有的功课,都是为了打破这个第七意识
· 珍惜因缘,自利利他
· 醍醐与石蜜为何不能尝? 寒山诗《俊杰马上郎》
· 净旻法师 | 天台宗基本架构(一、宗名)
· 天台宗文化展 I 第五期:五台法缘
· 只要想修行,自己就会对治自己
· 僧团的和合,也是一种法喜禅悦
· 把感性的信仰升华为愿力的生命
· 天台宗文化展 I 第四期:宗典、弘法家风、宗义
· 大乘的“信”如何启发?
· 探索大道的根本是 —— 心态
· 最好的“护身符”
· 净旻法师 | 天台宗基本架构【圆满】
·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佛缘究竟从何而来?
· 夏至,念诵《普贤行愿品》
· 今天,一起来谈谈“心”
· 如何避免把你的信仰变成纷争?
· 当佛法遇到AI时代
· 把信仰变成修行,久而为功
· 大道无言,人自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