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城文殊寺
《佛教中国化 八宗并弘
金色五台山 扬古维新
——天台宗文化图文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五台法缘
一、天台宗与五台山的
历史渊源
天台宗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宗派,与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天台寺
唐代开元年间,天台宗已在五台山建立道场,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宋代延一《广清凉传》记载:天台寺,唐开元初,天台宗僧法空至此,见寺残毁,乃劝化人们造寺,号“天台寺”。后因供普贤像,改名“普贤寺”。
大华严寺
华严寺虽以“华严”命名,但在唐代兼具华严宗和天台宗的双重属性。天台宗高僧志远法师出家后,曾在五台山大华严寺驻锡 40年,研习天台教观,设立天台讲席,培养众多弟子,使该寺成为五台山天台宗的主要道场,甚至他居住的院落被称为“天台院”。
日本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他曾在大华严寺见到志远和尚讲《摩诃止观》,并有 40 余僧听讲,华严寺的阁院和涅槃院均有天台宗讲经活动。
湛然大师
(公元711-782年)
天台宗第九祖,师从左溪玄朗。曾带领江淮地区四十位僧人朝拜五台山,受到清凉寺澄观大师率领百余名僧众的隆重迎送,当时传为美谈。五台山金阁寺含光大师对他说:“顷从不空游历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天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至此土邪?”湛然大师听后感叹:“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
含光大师
(生卒年不详)
唐代高僧,不空三藏弟子。公元 766 年,唐代宗任命其为五台山金阁寺之修功德使,大师于金阁寺创建唐密灌顶道场。《宋高僧传》记载,他曾在金阁寺与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会面。他对湛然说:“有位天竺僧人精通空宗理论,向我请教智者大师的教法,再三嘱托我:‘若有因缘再到中土,请务必将天台典籍翻译成梵文带来,我定当虔诚修持。’说时频频合掌恳请。想来是因为南印度盛行龙树菩萨的中观学说,所以才有此弘扬天台教法的愿心。西域是佛法的根本,而中土是传播后的枝叶,枝叶栽种在新的土地上,也能生根发芽。比如‘无相空教’出自龙树菩萨,而智者大师加以阐发,令西域人仰慕。”
澄观大师
(公元738-839年)
唐代高僧,华严宗四祖,曾驻锡五台山清凉寺,被尊为“华严疏主”。大师早年遍参律、禅、天台、三论等宗,曾依止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修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诘》等经疏,解从上智,性自天然。后奉诏入京协助般若三藏翻译《四十华严》,并作疏释经,德宗赐号“清凉国师”。
志远大师
(公元768-844年)
天台宗高僧,深通法华三昧,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弘扬天台教义长达四十年。法师不仅“晓六凡四圣之理,了开示悟入之门,豁开心目,物我双亡”,而且持戒十分精严。日本僧人圆仁于开成四年(公元 839 年)到五台山,听说“有天台宗和尚法号志远……今在五台山修法华三昧,传天台教迹北台,在宋谷兰若先修法华三昧得道”,于是求见志远法师,学习天台教理,并记录其弘法盛况,后将天台宗传入日本。大师著有《法华疏》、《止观释义》等。
丰干禅师
(生卒年不详)
唐代高僧,主要活动于天台山国清寺,被后世尊为“弥陀化身”。丰干禅师曾巡礼五台山,遇见一老翁。丰干问:“你是文殊菩萨吗?”老翁说:“岂有二文殊耶 ?!”丰干作礼未起,老翁忽然不见。丰干遂游五顶,遍历岩阿,三年后回到天台山。
真乘大师
(生卒年不详)
唐代天台宗高僧,德清人。曾在京师云华寺,学法华天台疏义,大著声望,又在章信寺为众僧讲经,烜赫京邑。之后,大师巡游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亲见文殊圣容,瑞相不可胜言。
▲ 丰干禅师画像
▲ 日本天台宗最澄大师《入唐牒》(仿品)
二、天台宗与五台山的
国际交流纽带作用
最澄大师
(公元762-822年)
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唐贞元二十年(公元 804 年)最澄入华求法,先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而后前往五台山巡礼文殊道场。最澄创立的日本天台宗既以天台教观为核心,又融入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元素,比叡山延历寺的建立就体现了这种融合特色。
圆仁大师
(公元794-864年)
日本僧人,最澄大师弟子。公元 838 年圆仁入唐求法,携带了“延历寺未决三十条”等天台宗教义问题。他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细记录了在天台山、五台山的所见所闻。通过在中国寻求解答,圆仁等日本僧侣逐步建立起对天台宗与五台山关系的系统认识,并将其融入日本天台宗的教义体系中。
成寻大师
(公元1001-1081年)
日本僧人。熙宁五年(公元 1072 年)入宋,先驻锡天台山国清寺,后专程前往五台山朝圣。成寻撰写的《参天台五台山记》是研究两宋时期天台山与五台山关系的珍贵文献,记录了两地在宗教实践、寺院生活等方面的互动细节。神宗皇帝赐号“善慧大师”并最终敕葬于天台山国清寺。成寻之后,又有荣西、俊芿、道元等日本僧侣循此模式入宋求法,他们 " 游天台山 " 并学习天台教义,然后前往五台山等地参学,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求法路线。
义天大觉国师
(公元1009-1101年)
韩国天台宗开山祖师。于宋元丰末至元祐初(约公元 1085-1086 年)入华求法,在华 14 个月期间广泛学习各宗派教义,尤其专注于天台教观。在归国前,义天专程前往五台山朝圣。回国时,他携回经典章疏三千余卷,创立了韩国天台宗,并发愿“尽命弘扬天台教观”。
▲ 天台宗通过五台山
实现国际传播的代表人物与事件
结 语
在二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佛教发展进程中,厚积于河南(大苏山)、显扬于江苏(金陵)、勃发于湖北(当阳)、大成于浙江的天台宗,以其绵延的历史、丰厚的文献、缜密的判教、圆妙的哲理、完善的观行、深远的影响,以及天台宗“解行并进”的向道风范和“崇文重教”的弘化个性,成为最足以代表中华佛教圆熟境界的一座巅峰,千载而下,弥仰弥高。
▲ 南无清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