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观世音菩萨早证无生,本为古佛。
菩提悲愿无尽,救度众生无穷。
菩萨本愿,若苦众生,有求必应。
所以周遍法界,普运悲心,
千手护持,千眼照见。
01
成道日的由来
成道日的由来
据印光法师文钞中《南五台山示迹记》所说:“大士现比丘身救苦之事,实是六月十九之根源”。
在隋文帝年间,南五台山中有条毒龙,常常幻化成道人,在京城兜售丹药,称服用后能得道升天。然而,这其实是毒龙的妖术,那些服药的人,最终被带入山中的洞穴,成为它的腹中餐。
一日,来了一位僧人,在山顶搭建草庐,用佛法降伏了毒龙,使百姓们免受伤害,终于能够安居乐业。
次年六月十九日,高僧圆寂。当日,东面的山峰上出现了一座金桥,桥上排列着天人,天乐响彻云霄,烟云之间,显现出观世音菩萨的庄严法相。百姓们这才知道,那位僧人是观音菩萨化身。于是,为感念菩萨的恩德,这一天被奉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并逐渐形成了传统,至今仍被信徒们虔诚纪念。
印光大师在编写《普陀山志》时,将记载了这段菩萨示迹的碑文录入山志,并识之曰:南五台示迹之记,乃大士现比丘身,救苦实迹,亦六月十九香会之根原。故附录之,冀阅者生正信焉。
02
为何纪念
为何纪念
纪念观音菩萨成道日,实际是为众生点亮悲、智两盏明灯。
每逢观音菩萨的日子,我们都会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指普遍一切的真理,“门”指救度众生的大悲情怀,所以观世音菩萨叫“悲智双运”。
观音菩萨想要实施救度的功能也需要实力,普遍的真理之体就是祂救度众生的原理。
悟公上人常说,观世音菩萨有一个特色,叫“观世音自在”,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要念“南无观世音自在菩萨”。我们通常只注意“观”的内容,却没发现“观”的本体就不生不死,这个“观”本身就是“自在”。
《心经》的开头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说“观世音”寻声救苦,那“观自在”就告诉我们,菩萨救苦的能力是从空性里来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菩萨能证得水性是空、火性是空、地性是空、风性是空,所以能救度水难的众生、火难的众生……种种难,在菩萨的智慧里了不可得。
没有空性的智慧,众生难以超越轮回,但如果没有大悲的情怀,般若性空的道理很难演畅,因为没有人会去解释这样的难言之理。佛陀的事业在人间,源自于对众生的悲悯。观世音菩萨是谁?一切诸佛之大悲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一切诸佛菩萨的事业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事业。
反之,如果没有空性的智慧作为前提,观世音菩萨也无法成就大悲,只能停留在世间情感的层面。凡夫的情感纵使是善的情感,它也是不究竟的、有漏的,而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则具足了空性智慧的无漏功德。
众生如果能够有缘去忆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功不唐捐,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无漏了,祂摄受众生的大悲情怀是周遍的。如此,才能有求必应,月映千江。
03
成道窍诀
成道窍诀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观世音菩萨向世尊讲述祂从因地修行得证殊妙果位的方法:“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里讲的是“窍诀”,是《楞严经》最大的特色,也是佛法无上乘最主要的核心。这里的“闻思修”,是窍诀的闻、窍诀的思、窍诀的修,是符合于《楞严经》特色的闻、特色的思、特色的修。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是耳根圆通章最重要的修法部分。观世音菩萨也好,文殊菩萨也好,一切诸佛皆以此法而成就,没有一点点装饰,一路单刀直入,直接从“闻性”下手,以正思惟观智,称“性”而修。
耳根圆通法门最后的“十方圆明”,就是无内无外的大光明。佛证得的无余涅槃,才是我们生命进入到宇宙的本然的状态。
所以这个法是非常甚深的,是直截了当、一门深入的,叫“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的重中之重就是“耳根圆通”,之前的圆通都叫方便,但是最后这一章里面,没有那么多啰嗦的东西,就从耳根这一根而入。一根归元,六根消殒,回归于自性,它是直见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
04
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
我们佛弟子,一方面要相信诸菩萨的果地威德,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听话,慢慢学,慢慢修。佛门里有句话,叫“求人不如求己”。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就有佛性,能够自性自度,我们才有资格求佛、求菩萨,才可能与佛菩萨相应。佛菩萨可以助道,以殊胜的法为增上,但是不能替我们修行。
一切众生自性自度,自能成佛。当我们自性自度的时候,观音菩萨也是我们自性的菩萨,观音菩萨的圆通也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可以自证的圆通。所以观音菩萨不仅是佛、是法,祂也属清净贤圣僧。
观音菩萨为我们示现、做模范,我们要如是去行持。同时,还要加上信仰的温度,否则会陷入“修行唯物主义”的障碍。佛法里最重要的得度的因还是虔诚,因信得度。但这个信仰又需要我们去实践,才会产生“深解信”。信仰支撑我们的修行,修行又回护到我们的信仰,就这样像DNA一样盘旋式生长。
观音菩萨的般若,开启众生的空性智慧,是理性之面;祂的悲悯,消除众生的罪障火焰,是感性之面。观音菩萨于六道应众生之机而普救,所以我师父常赞叹道,观音菩萨体自周遍,无所不应。
常念观世音菩萨者,所处吉祥,所遇皆善;纵有违缘,遇难呈祥,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