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奇特的是,它的传承既不需要血缘的链接,也没有什么利益的诉求,更没有世间所谓的权力、财富。佛教更多是一种智慧的思考,这种智慧的思考,跟血缘、民族、利益、权力、阶层都没有关系。
所以六祖大师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劳动人民,也可能有很高尚、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而“上上人有没意智”,上上人拥有的世智辩聪,反而可能埋没了出世间智慧。
在智慧上
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
但同时也是谦卑的
正因为这个特点,佛教一定是和平的。而且佛教讲的智慧不能成为私有,更不能被垄断,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也都可以觉悟。我们在佛教这条路上,可以共同分享、相互勉励、彼此奉献,但是这不能转变成自私的、负能量的。就像我们相互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是高尚的信仰关系,它不可能转换为低级的贪瞋痴的关系。
佛法自身具有的道德属性、和平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转化为私器。修行是自己修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我们修得受益了,就会有一点感恩心,受益越多,就会越感激。
但也正是因为没有这种经济的或是血缘的关系,佛教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我们一起学佛,彼此会觉得很亲近,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还是各走各的路,独来独往。再亲的人,在你出生的时候也只能在产房外等着你,在你死亡的时候也只能在火葬场的炉子外看着,根本帮不到你。
所以悟公上人讲,只有修的功德是自己可以带走的。《普贤行愿品》说,哪怕是宰相大臣,他在世间所拥有的一切在命终时都将散失,唯有他所造的功德力不相舍离。(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这也是我们如此珍爱佛法的原因。有了佛法的陪伴,独来独往中我们就不会孤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甚至还有了归宿,这就构成了生命的一种安全感。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