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三宝地里,每个人有一个拜垫,这多幸福呀,这就叫有了“一座之地”。
每一个人善根不同,大家一起入定,同一个相貌是“定”,但是定的功德力却不一样。如果说得形象一点,用有色光来比喻,有的是发出银色的光,有的发出金黄的光,有的是玫瑰金,有的是赤金。
禅定的摄受力,有的是一公里,有的是一百公里、一千公里,有的甚至可以把地球都包在里面。
这么多年我们也发现,有的人做义工很高兴,干活不怕苦不怕累,是个好手。但是说修学了、念佛了,他心就静不下来,没有状态,甚至捣乱。
像刚才打坐,平时说静坐念佛五分钟,往往效果都很好,十分钟有人就觉得很难熬了。这就代表我们的心平时是非常躁动的,安静五分钟还勉强可以,十分钟就要么昏沉,要么散乱。有的人你叫他坐半个小时,抓耳挠腮,如坐针毡,很煎熬。
人最怕的就是关禁闭,犯错了小黑房子里一关,一个礼拜后出来,整个形都脱掉了。对不会修行的人来说,这是最大的惩罚。
但是对一个修行有素的人,关禁闭有什么可怕的,最好能创造机会闭关一下。常住看这个人贡献蛮大,成就他吧,让他闭关,这是一种奖励。
像刚才我们坐完十分钟,每个人得到多少禅定的功德?有的散乱,有的昏沉,有的禅定都没契入进去,就像插头对插座一样,没法对接。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德、声闻的禅定功德、菩萨的禅定功德,我们能契合哪一个?有时候我们连外道的禅定都没有现前。
戒定慧三无漏学,“定”尚且如此,“慧”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虽然都是来朝拜智慧圣山的,但是我们智慧能启迪多少?有的学佛很久的,法堂里讲的百分之五十、六十都能听得懂,但有的人百分之五、六也没有。
在劳动中奉献,这很好,但是如果听经闻法没有状态,修行没有状态,这就要引起思考。我们来寺院是干什么的?寺院的重点是什么?
干活只是我们契入道场最普通的一个方法,契入进来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跟三宝在一起,要听经闻法,念佛、持咒、打坐,建立戒定慧的功德,思惟生命的大课题,这才是我们来亲近佛菩萨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我们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自知之明。孔夫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了自知之明,就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