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开智慧 就得先净障

2025-09-27 00:19:00 发布: 人气:49
图片




我很小就听爷爷讲,吃饭很重要,正在吃饭的人,别人不会打扰他。甚至说“雷不打吃饭人”,连天地善神要惩罚一个人,都会尊重他的生存权,进食的时候不去动他。中国人说的“食不语”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吃饭是天地间很认真的事。


对我们佛弟子来说,做功课比吃饭还重要,这是我们最神圣的。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你往大殿里一站,顶天立地。你就是世界的中心,没有人会打扰你,可以全心全意去展露我们的虔诚。


整个生命或是随文起观,念着观、观着念,或是如流水一般讽诵着佛菩萨的咒语,就像大光明灌顶,冲刷着无量劫来的业障。






图片





如果说念一句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话,更何况持咒呢?咒就是菩提心,就是三昧耶。我们念佛还不一定念到三昧,但是你只要一持咒,它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一种三昧。所以咒不翻译的,它不分别。


天台宗里尤其也讲到,一个没开悟的人,甚至读《法华经》也不要分别,就像念咒一样地去念。这个功用就可以消业障,业障消了,智慧可以开,智慧一开,就知道啥意思了。开智慧之前要消业障的,你去看什么意思,如果增长了我执、我见,反而不好。


为什么不开智慧?因为业障重啊。智慧本来就在那,如如不动,你都不开。你家一亩三分地,你都看不到,这不就是业障重嘛?!什么叫业障?就叫“能障圣道”。





图片






“圣道”是不增不减的,谁也没有权力剥夺你的圣道。我们说“天下为公”,什么天下为公?“道”是天下为公的,天下为公一定不能少了“大道”这个主语。只有在大道上是可以共享的,只有道德是可以天下为公。


每个人头顶都有道,每个人都有发现“道”的权利,都有这个潜力。但只有业障少了,福德多了,才有可能发现“道”。


而且“道”也不能私的。为什么要弘道?因为“道”就是天下的,弘道的人就遵于道本体的这个性质。遵于它本体的性质、遵循道的规律,这就是“德”。






图片






“道”摄“德”,“德”摄“道”,两者是相互回护的。“道”是体,“德”是用;“道”是隐性的,是一切规律背后的逻辑;“德”是显化的逻辑,是可以作用的。


如果不为“道”服务,就不能称为“德”;只有引向形而上的“道”,这才叫“德”。就像这个道场,我们用来体解大道,我们来分享佛性这个妙法,那它就叫“德”。


道德一定是具有建设性的,是奉献的。就像我们一代代祖师大德,他们用身体去劳动、去弘扬佛法,到哪儿都是奉献的,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道德的人格化。所以自古就说,出家人也是劳动者,既是物质世界的建设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他涵盖的价值非常广大。



图片




图片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图片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图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相关文章
· 一切善根,从“信”开始
· 超越生死的优雅:与古人同游于大道之中
· 实修的窍诀
· 静观自己的一念心
· 有一种财,叫愧财
· 为什么说是“安贫乐道”?
· 谈一谈“死亡是轮回里的老友”这个话题
· 重点推荐:师父谈佛弟子如何面对生老病死
· 佛教的智慧叫“转识成智”,是无漏的智慧
· 亲近三宝要有一颗柔软和虔诚的心
· 佛法的修持,是为了生命不白忙一场
· 一种习气,可以困住我们很久
· 皈依三宝,扭转生命的无序
· 这些,是修行必须要明白的
· “一切恭敬”,我们难以理解的生命示现
· 佛菩萨铺设好的解脱路,谁走谁解脱
· 当下的正思维很重要
· 抓住这条“纽带”,实现生命的转变
· 内心的力量和法喜,是不一样的
· 听法,重在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