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快乐|佛经中的明月

2025-10-05 00:34:00 发布: 人气:31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天就是中秋,

桂香漫阶,清辉将泻,

又到了阖家围坐、临风赏月的时候。


在中国文化里,

月亮写满了情思与诗意,

它是诗行里永恒的宠儿,

是游子心底绵长的情感寄托。


在智慧如海的佛教经典中,

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譬喻,

从容貌威仪、善法修行到清净自性,

妙语形容不一而足。


图片



01

借月亮,喻指善法德行



《大方等大集经》

言月亮具足种种善法德行:


“光明清凉犹如秋月,善法具足犹如满月,众生乐见犹如明月,增长善法犹如初月,一味甘甜如月一味,观一切法如水中月,清净无垢如月无翳。”



《杂阿含经》

以净满月比喻世尊与诸比丘弟子

入城乞食的庄严威仪: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行步如鹅王,面如净满月,世尊与众俱。”  


图片


《佛说月喻经》

将行于虚空中的皎洁圆月,

比作不破威仪的比丘,

清净无染,保有初心:


“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而诸苾刍,不破威仪,常如初腊者,具足惭愧,若身若心曾无散乱,如其法仪,入白衣舍,清净无染,亦复如是。”



《增一阿含经》

以明月普照比喻佛在世间出现,

给予天、人等众生以信心与利益:


“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间,天及人民便蒙光泽,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如月盛满,普照一切。”


图片



02

以月亮,表达证悟的境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以明月破除愚暗

来比喻三摩地的境界:


“善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除暗如月,是故名为净月三摩地。善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除诸有情愚暗如月,是故名为月灯三摩地。”


《大宝积经》

说菩萨正如这明月清辉,

能容摄芸芸众生,

作大光明,传无上智:


“又如满月,众星围绕;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于一切世间天人大众之中,作大光明。“


《华严经》

将智慧比做光明之月,


“菩萨智光月,法界以为轮,游于毕竟空,世间无不见。”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无不现。”



图片


祖师大德也常以月亮作为最灵动的意象,呈现不可言说的见地与悟境。如唐代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中,便以这一轮禅月照见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境界:


一性融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唐代寒山大士被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以秋月比喻清净圆满,又超越了言语和思维,不可言说的本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印光大师上堂法语中也曾写道:


菩萨恩泽遍十方,

檀信投诚即蒙光。

欲知感应道交处,

请看一月印千江。


图片


《大乘入楞伽经》中,佛陀说自己说法,如同以手指月,希望众生顺着指示能觉悟到如月般的清净自心,但愚痴者却将指月的手指当成了月亮,执著于言教文字,又怎能见到佛陀想要告诉你的真实呢?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文字者,不见我真实。”


这一指月之喻与禅宗不立文字的风格颇为契合,因此常被宗门学人引用。后世有一部著名的传灯录,就以指月为名,即《指月录》。


图片



03

以月警示无常



《瑜伽焰口施食仪轨》中说:“金乌似箭,玉兔如梭。”


金乌指代的是太阳,玉兔指代的是月亮,这两句话是来告诉我们,生命无常,如开弓之箭,织机之梭,要精进不放逸。


图片


《大宝积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亦如水中月,看上去像有,其实皆非真实存在:


“已了性空甚深法,

无我无人及众生,

有无二边皆舍离,

善知三际如水月。”


图片


中秋节,正值月光菩萨圣诞,

寺院里常常会摆上香案、供品,

诵经礼拜月光菩萨。

民间拜月,因为“有所求”,

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佛教祀月,因为“有所悟”,

通过拜月的形式,

达到梳理生命、开解人生的目的。


值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

愿你在静赏明月时,

片刻返观内心,

照见那轮从未阴晴圆缺、

本来清净的自性明月,

它始终朗然独照,

不为尘世浮云所染。


谨祝:

福慧双增,如意顺遂,

天地人和,诸事圆满!





图片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 你的觉醒,关乎时代
· 这美丽的星球就是一个修行的道场
· 了不起的改变,就在分分秒秒的积累里
· 学修佛法,闻思是为了明理
· 诸事起落,心宽宽来
· 发菩提心者,是正法的真正载体
· 靠近他,你也可以美玉无瑕
· 有了皈依证,就是佛弟子了吗?
· 漫谈何为“人”
· 在三宝地,感受智慧的清凉
· 佛法的宇宙频率密码
· 一人学佛,怎么全家受益?
· 纪念祖师大德,拉近了我们跟佛的距离
· 不扰乱他人,不迷失自己
· 一切都源自“贪”
· 把有漏的根尘,转为妙用
· “孝”的不同意义
· 讲究,也是一种福德资粮
· 佛法对治世间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