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从人的文明中来
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都有关于“狼孩”“熊孩”的故事。
一个小孩,放到狼群里养,他就会变成狼;放到熊群里养,就会变成熊。若干年后把他解救回来,就没办法再培养到人的文明中来,甚至讲话都教不会,他的声带发不出人的声音。
我们一直都很好奇,人是从哪里来的?实际上,人是从圣贤文化里来的,是从人的文明里来的。人在地球上有别于其它动物,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人有圣贤道德文化的滋养。如果我们远离了人的文明,纵使有人的血缘、基因,也无法称为“人”。
古人说“万物之中,以人为贵”,人高贵在什么地方?人可以从生物学意义的人,变成人文意义的人、体解大道的人,这是人最高贵的地方。
孟子也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的差别是很小的,而思考人生大义,才是我们人之为“人”的尊严。
02
圣贤,从圣贤教育中来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中国人讨论了几千年。这并不是要得出一个结论,而是在讨论一个人生下来就一定是圣贤吗?就一定是坏人吗?
成圣成贤、为善为恶的因缘是什么?是教育。一个人,最终成为人面兽心的“人”,还是仁者爱人的“人”,这是教育所决定的,是从人所积累的文明所决定的。
儒家文化里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黑暗的人,人就会变黑暗;靠近光明的人,就会变光明,所以才会有孟母三迁。佛陀在《阿含经》里也讲到,“世人本不善,亲近于善人,后必成善人,善名遍天下”。
一个人生下来,实际上是不定的,不一定是善、是恶。最后成为善、成为恶,其中有种种的因缘,而在这因缘性里,文化、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说,“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人富裕了之后要干什么?要有教育。因为人不是吃饱了、穿暖了就会追求道德,不是物质条件提高了,精神文明就一定会提高,自古说“饱暖思淫欲”,没有说“饱暖思道德”。
《法华经》中更是提到,“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既饱,恶心转炽,斗诤之声,甚可怖畏”。夜叉罗刹吃饱了之后,反而更加地坏,嗔心更加炽盛。
所以要“教之”,要有教化。在这一点上,儒释道是高度一致的。
03
大道,人类文明的根柢
中华民族伟大在哪里呢?中华民族是有道统的,中国人自古就把“大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社会治理,都将其置于大道文明之下。
有了“大道”,就有了宇宙万物的秩序,就有了世间人文、道德和文明的核心基础。所以中华文化,实际上就是讲“道”、讲“德”的文化。
什么能真正捍卫人的尊严、保卫人的安全?就是道德。有了这个文明,人类社会就会有秩序,人就能长养出圣贤人格,就不会进入到社会达尔文的那种弱肉强食的状态里去。
自古以来,认知“道”的学问,被称为“教”。懂道的人来“教”不懂道的人,这就形成了“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大道之学,就成为了师者的责任。
维护大道秩序,保证人能从低级向高级提升维度的,称为“政”。“政”字,一个“正”、一个“文”。“正”是正大光明,“文”是文以载道。
文殊菩萨也是这个“文”,下面一撇一捺交叉,就像架起了一个锅炉,上方的那一点,就象征着智慧火,象征人类文明的火焰。
智慧之光,是人类最高的文明。这种掌握天地大道的文明,才让人成为人,才让人有别于其他动物。而且文明是不受时空障碍的,当我们用古老的文明呵护现代心灵时,依然是有效的。
04
我们能在道德中涵养
是因为有人在守护道德
我们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被大道文化涵养着,这是生命的幸运。我们能涵养道德的前提是什么?是有道德。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圣贤君子营造出一片道德的天地,让我们长养在其中。
如果说我们享受着文明的果实,那一定有播下文明之种的人。我们向往文明,虽然我们不知道文明是什么,但是有知道的人。
我们说传统文化要回归,但传统文化是什么?谁来给我们解释儒释道的真谛?我们对《楞严经》感兴趣了,对《道德经》感兴趣了,对《论语》《中庸》感兴趣,谁来为我们解读?
能正确解读它的人,能把这个真谛在人间弘扬的人,这已经不是个人行为了,甚至都不是一个小的文化现象,这是这一期人类文明的火种啊。还有这样的人在,那一个国家的文脉、道脉就没有断,这也维系着我们作为人这种文明生物的尊严。
这些高僧大德、往圣前贤,实际上就在为这个世界下着菩提种。菩提种是什么?是文明之种,是成佛的火种。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也要有人来为我们种下善根。所以,佛菩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不管我们信仰或是不信仰,他都在这里,等待着我们。
如果我们一旦证悟了真理,那对整个人类的价值,岂是一般的铁矿、金矿所能比的?一个修行人会入定了,能跟文殊菩萨金色界净土、跟诸佛佛国链接了,真的是河清海晏、风调雨顺。
05
滋养圣贤土壤
长养圣贤气质
当一个人不为物质,不为名利,愿意朝着这个方向,甚至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圣贤行列中,哪怕他还没有获得成果,但这一念心本身就足够伟大,伟大到无法用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去衡量。
就像我们还只是普通的出家人,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想证圣果、想出三界,不单我们自己出三界,还要带着众生出三界,这就很伟大。千里之行很遥远,但始于足下,哪怕往正确的方向挪一小步,价值也是很高的。
只要有一个人愿意走这条路,就代表人类文明还有希望。一个舍己为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选择加入文明序列,筑起文明长城的人,就是人类文明灯灯相续、焰焰不断的源泉。
所以,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说,哪怕看到一个僧宝的形象,再恶的鬼都知道尊重;哪怕只是一缕袈裟,鬼神见到也能得到利益。
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要天天祈求文殊菩萨,振奋精神好好学佛。不同时代,人的智商、德商不同,对佛法的理解也不同。客观上说,佛法确确实实有正法、像法、末法。但是在末法里,也有发起惭愧心的弟子能虔诚地学佛,然后感应、开智慧,超越末法的相,实证如来真实义,这就是正法状态。
我们以种种修行的功德,回向世界和平,国泰民安,回向一切众生尊重大道、尊敬圣贤、深信因果、戒恶修善,真诚地祈愿中华文明早日复兴!
经典记述(上滑阅览)
01《地藏十轮经》
善男子,当观如是过去罗刹,虽受无暇饿鬼趣身,吸人精气,饮啖血肉,恶心炽盛,无有慈悲,而见无戒剃除须发,以片袈裟挂其颈者,即便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无损害心。
02《论语》子路篇之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多了,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起来以后,还应该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