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月十五“中元节”重点还是我们超度祖先的日子。尤其是我们汉传佛教从农历四月十五开始进入夏安居,期间精进修行,到七月十五圆满,这个时候叫“其德汪洋”。每个生命在践行圣道的时候,都是硕果累累,这时正好可以报祖德、偿亲恩,可以去拯救苍生。
儒家里面特别重“仁者爱人”,对国要忠,对长辈要孝,对同辈要有义,要有礼,对社会要有信。佛教跟儒、道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有共同性,相互之间有一种关联。作为人子的“香火”这个角色和祭祀祖先的能力,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所带来的广度、深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在孝这个问题上,儒家也讲孝,佛教也讲孝。
儒家的孝的三重境界:第一,不辱没宗亲。“不辱没”,就是在孝这个问题上的底线,就是你不能给老祖宗抹黑。第二,能让宗亲荣耀。你不单不抹黑,还能光宗耀祖。这是中等的孝。大孝是什么?就是第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个孝心敬于天下,这就是儒家恢宏的胸怀了。
同样的问题,没有佛教就不能够尽善尽美。佛教讲的孝,它既有作为人本位的孝,还有就是除了凡人的孝,我们还有一个圣人的。凡人尽孝的能力,哪怕是以孝心敬于天下的这种胸怀,最多也就是贤者,成不了圣人。佛教能转凡成圣,以成圣的胸怀,尽孝的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佛教来讲这个孝,不要说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地藏经》里看到,地藏菩萨能发愿“一切众生都从苦难中解脱,他才最后解脱出来”。不要说自己的亲生父母了,他在“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上,佛教是可以真正做到的。
读了《地藏经》,你就知道,地藏菩萨的“孝”,这是极致的啊。祂孝的境界上远远超过儒家所提的。
你看,我们学佛之后,一下子就能达到这样的生命境界。在中国大地上,当我们接触了佛教之后一下子就能产生这样的情怀,如果每个人都去实践,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价值。祂在这社会上就净化了人心、提升了人的素养;佛的思想境界,功德巍巍,这是有目共睹的。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码关注 宁波慧日禅寺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