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寺院祈福,怎样礼佛功德最大?

2023-10-08 00:01:00 发布: 人气:9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人们常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我们的每一拜都有这么大的功德吗?

 

事实上,同是礼佛,发心不同,所得到的利益自然各异。如憨山大师的《费闲歌》中所说:


拜佛容易敬心难,

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

骷髅磕破也徒然。


据《法苑珠林》记载,南北朝时来自天竺的勒那三藏法师因见华夏人民礼佛的方式不甚熟谙,于是介绍了七种礼佛之法,分别为:我慢礼、求名礼、身心礼、发智清净礼、遍入法界礼、正观修诚礼、实相平等礼。


而后,清凉国师制《华严疏钞》,对这七种礼佛方式的名称稍作调整,并于其后更增三种:大悲礼、总摄礼、无尽礼。如此便有十种礼佛方式,从粗至细,自浅而深,义理周全,观法齐备。


那么,这十种礼佛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图片


点击收看视频:《普贤行愿品》第六集



图片



 第一、  我慢礼

像上下捣米那样,内心没有恭敬心。这是有过失的。



 第二、唱和礼

礼拜时高声喧杂,词句混乱,随别人礼念,自己也礼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诚。举个例子,一边身体在磕头,一边还跟别人打招呼、聊天,“你好,你也来啦。”这种就叫“唱和礼”,纯粹就是走过场。


凡夫我慢深重,自恃高于他人,不肯低头、曲躬。由于心不谦下,贡高我慢,令我执坚固,导致生死轮转,无有了期。修行首先就要对治我慢,所以,在对三宝的礼敬上,一定要注意避免我慢礼和唱和礼。



 第三、恭敬礼

五体投地,接足殷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最下的双足,表示最恭敬的态度。这里,内心殷重是指意业虔诚;发愿、称名、赞叹是指语业的虔诚;五体投地是身业的虔诚,以清净身语意遍礼一切诸佛尽无余。



 第四、无相礼

意不单单虔诚,而且还安住于智慧之中,叫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我们礼佛是为了折伏我慢幢,佛的智慧告诉我们,有“我”吗?没有“我”。既然没有我,那“能礼的”是不是就没有了?安住于这个没有“能礼”和“所礼”的相,虽然在礼拜,但礼拜的时候无我。



 第五、起用礼

虽然没有能礼、所礼,但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虽然从理上来说,无我能礼者、无佛所礼者,而我却不被这个理所障碍,在事上还是照样这样礼,一边这样礼、一边住这样的观。



  第六、内观礼

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内观礼已经没有外在礼拜的形象了,我们所谓的忆佛、念佛,把心安住于法身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礼佛。



 第七、实相礼

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不住任何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这是实相礼,即顿教礼佛。

这就是六祖大师所领悟到的,六根也好,六尘也好,同一实相,不取不舍,住于诸法实相。



第八、大悲礼

一一礼敬,普代一切众生,同体大悲,人我无二。我在礼佛,即一切众生在礼佛;我离骄慢,即一切众生离骄慢。这叫做大悲礼。

 

已经到实相礼了,为什么还要礼呢?你懂得实相礼了,但实相无相,它不可言说、无名无状,你怎么对爸爸妈妈说呢?我们虽然能礼、所礼都双亡了,这个动作不做也普礼十方诸佛了,但为了如母众生的缘故,为一切众生礼,这就叫大悲礼。

 


 第九、总摄

把前六门总摄在一起,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礼和唱和礼。总摄礼是指我们的礼敬,需五体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无相而礼;虽离能所,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起用而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内观而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而礼;一一礼拜,普代众生,大悲而礼。这样就叫普贤行愿的礼佛。



 第十、无尽礼

无尽礼就是入帝网境界,所礼之佛,能礼之身,都重重无尽。因为诸佛法身本就融通,所以,礼佛一拜,遍通法界。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无尽,无尽之身礼无尽之佛,重重无尽,称无尽礼。


图片



虽然同名礼佛,但有十种不同用心。其中,我慢礼、唱和礼是错误的方法,存在很大的过失,学佛者应当远离。礼佛至少应存有恭敬之心,以免过愆。而作为修行人,更应当逐渐修证后面八种礼佛方法,即便慧解和观照之力暂时无法达到,也应将之作为修学礼敬的目标。



图片
图片

《甘露法雨》| 一切福慧资粮最究竟的来处

每个名字都是一个信息场

每天一万声地藏圣号,念到49天,会出现什么境界?

如何判断修行有没有进步?

烦恼,真实存在吗?

《正见3》| 大乘的智慧果、大乘的信

佛教的生命境界

甘露醍醐 | 在旅途中,与寺庙相遇

《五台奇妙游》广播剧上新 | 法云求慧的故事

戒体加身,就是最好的护身符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觉悟佛性的光芒
· 能感受观音菩萨的存在,就能感受到十方诸佛的存在
· 佛陀,与我们有多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 你相信你就在文殊菩萨的家里吗?
· 圆满福慧二资粮的真实力量
· 崇简习勤, 让陌生的解脱变得熟悉
· 成长背后的加持力跟成长的程度,成什么比例?
· 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 有高贵的品德,才会感得高贵的人生
· 这堆积木,有佛陪你一起拆
· 《此时正当修行时》| 这恰恰是修行最好的机会
· 带着我执,是受用不到这些微妙的佛法的
· 救度里面最主要的功德力,是报身佛的力量
· 从地狱到佛国,佛性一直都在
· 到寺院体验参学,这些需谨记
· 从“有缘”明白人生
· 生命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的念头
·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紧紧地跟三宝拥抱在一起
· 享受孤独——与万物同参,则能体会到万物之德
· 感受文殊菩萨老爸爸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