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去?
到追求生命圆满的大道上
人生的旅程,
从出发到结束,短暂匆忙。
我们是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
还是将它提升为一次
回归心灵的朝圣之旅,
决定权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上。
PART.01
在追求生命圆满的大道上
当一个人行走在追求生命圆满的大道上时,那种内在价值得到开发的幸福感绝不是世间的风光美味能够给予的。这种幸福感里,有慈悲的情怀,有究竟的智慧,有广大的境界,有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为什么我师父问“没有庙有什么好”?因为寺庙,这个佛陀设在人间的平台,能提供给生命沉甸甸的幸福感。
三千多年过去了,佛陀的教法依然鲜活地流传在世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奇迹。所以,寺庙甚至可以作为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寺庙,总会觉得少了一种光亮,缺了一些质感。
“五·一”假期,相信很多人在旅游途中也会与寺庙相遇。这时候,您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呢?是把它当作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还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旅游景点?是想在其中体验清净与光明,还是想在里面留下您的执着与幻想?
走进佛门,这会成为很多人生命的一个转折。
当登上高山之巅放眼四周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征服了自己,提升了生命境界。只有当我们放低自我,站到佛法的高度,才能体验什么叫“一览众山小”——痛苦、迷茫、挣扎、麻木与喜悦、清凉、安定、觉醒,尽在眼底。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少走很多弯路。这样的收获何其珍贵!
PART.02
心灵,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平常所谓的旅游,不要说实质性的收获,连表面的轻松快乐都很难得到。节假日一出门,人山人海,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碰到美景如画,行程悠闲,一切又是转瞬即逝。快乐是会成为过去式的,这就是“坏苦”。轮回的世界没有真正的乐,苦才是它的本性。
生命没有觉悟的时候,我们身在苦中却不知苦,心随外境迷失在浮光掠影之中。因为这样的境是生灭的,所以人、我、物也随之生灭。而学佛则是回光返照,安住于佛性,就会“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这个“因”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所得的也是不生不灭的“果”。
能安住,能看见自己的佛性,除了善根,还要有闲暇。人生本已短促,除了将大部分时间交给睡眠和衣食之外,我们能真正面对自己心灵的时间,少之又少。
所以要知道轻重缓急,尽量多给自己一些自由,多创造一些善业资粮。
趁着假期,有闲暇,把人我是非放下,挂碍放下,让我们的心灵好好度个假,这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足不出户,一个人坐下来,腿盘好,肩放松,背伸直,然后调整气息,放松自己,一呼一吸间,微细深长。我们常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静坐之际,不打妄想,回光返照,心灵会在这一刻回归到清净的本然状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清脆的钟声传来,身处苦旅的游子心中所有“乌啼”一般纷乱的烦恼,所有霜天雾霾般阴沉的念头,一下子都会安歇、消散。就在这至暗的夜半时分,在江枫与渔火依旧相对着无聊的时刻,我的心灵已经找到了回家的路。
月明天心,春枝花满,
人生的旅程上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风光吗?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