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一部记叙玄奘大师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个人传记。
前五卷述大师出生、出家学历、西游行程及各地参学经过,后五卷述大师回国以后和宫廷来往关系,译经事业以至最后在玉华宫示寂等。
第一卷记述大师出生、出家、受戒、各地参学,发心前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长安出发,过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碛,经伊吾,西行到达高昌的情形。
第一卷
12 上表致谢
译文:
玄奘大师见高昌王送来沙弥及国书绫绢等,感激他赠送之物太过厚重、考虑又十分周到,于是写信致谢道:
“玄奘听说:江海深阔辽远,渡之者必须凭借舟楫;群生滞碍困惑,教导之时应借助圣言。所以如来视众生如一子,运无量大悲之心降生于这五浊秽土;通达智法之三明,以智慧之光照朗此幽暗愚痴。慈云荫庇有顶之天,法雨润泽三千世界。待利物安生之功已经完成,便舍弃应身而入于涅槃。
佛教流布东土六百多年,摄摩腾、康僧会振辉于吴、洛,支娄迦谶、鸠摩罗什钟美于秦、凉;不失玄宗奥旨,都来匡扶伟业。但佛经为远来僧人译介,注音解义各有不同;距离佛陀时代又已遥远,教义理解分歧错乱。于是使得佛法一味归旨,分成当常和现常;大乘不二法门,析为南道和北道。争论纷纷,已数百年。四海之内疑惑不解,无法决定。
玄奘宿缘有幸,早入僧门;负笈求学近二十年。名师良友,都详细请教;大小二乘,皆概已阅览。然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郁郁。翘足遥望给园,念念不忘鹫岭。祈愿能够拜谒圣地,解除长久以来的困惑。虽然知道寸管不可以窥天,小瓢难以量海,但是不能放弃此一念至诚,所以整装出发,辗转多地才到伊吾。
伏愿大王,禀承天地淳和之质,借助日月神灵之气。垂衣而治,泽育苍生。东边亲近大国之风尚,西边安顺百戎之习俗。楼兰、月氏之地,车师、狼望之域,同受深恩,俱沾厚德。加上大王敬贤爱士,乐善好施,仁慈流布,悲悯我这远来之人,宛转接引。
已经至此安住,恩惠愈加深厚,大王圣言垂询,阐扬法义。又蒙屈尊结兄弟眷属之善缘,念念不忘勉励贫僧。并寄书信给西域二十多个国家,情谊殷殷,让他们顺次护送。又怜惜我西行孤独,雪路凄凉,于是下达敕令,剃度四个沙弥,以为侍伴;制作法服、绵帽、裘毯、靴袜,五十多件;以及绫绢、金银钱等,充作二十年往返的费用。
玄奘惊恐惭愧,无以言表。倾交河之水,怎如大王的恩泽;尽葱岭之山,岂能重于大王的情谊?攀越险山恶水,不复为忧;瞻礼天梯道树之乡,为时不远。倘若此行能够成功,那么是谁的功劳呢?当然是大王的恩德了。
然后遍谒众师,禀承正法;回来后翻译佛典,使未闻之经广为流布。消除各种各样的邪见,断绝穿凿附会的异端;弥补佛教的遗缺,勘定佛门的宗旨。愿以此微功报答您殊胜的恩泽。又因前路遥远,不能久留;明日辞别,已增凄伤。实不堪任如此厚意,谨奉此书至诚感谢!”
高昌王含泪读完书信,回答说:“既然与法师结为兄弟,则国家所有的财富与师共有,何必言谢呢?”
玄奘大师出发的那一天,高昌王与高僧、大臣、百姓等倾城而出,送出城西。高昌王抱住法师不禁恸哭,僧俗也都被感动得哭起来。悲伤离别之声,震动了城外山谷。高昌王命诸妃与百姓等先行回城,自己与诸位高僧乘马送出数十里才依依不舍地返回。
此后,法师所经诸国,王侯礼待深重,都是这样的。
离开高昌国后,玄奘大师继续西行约百余里,过无半城、笃进城后,来到阿耆尼国境(今新疆焉耆)。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