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的道德,与中华民族的大道文明一脉相承

2024-11-09 00:02: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从有漏的轮回

趋向无漏的解脱

是佛弟子修行的主线


立冬之后,龙年就真正地进入冬天了。如果我们每天都有事情在做,就会感觉岁月尤其地快。春种秋收、道场建设,这些像是一种物证,是我们看得见的部分。那我们佛弟子修行呢,还主要修一个肉眼看不见的部分,要靠我们的智慧眼来看,靠我们形成的理性去认知。


佛弟子的修行是有一条主线的。佛陀告诉我们,世间是有漏的,世间是苦的,世间是有四生六道的,轮回有轮回的原理。我们刚读的时候懵懵懂懂,嘴也读了,心也想了,但是没形成智慧体,甚至还不确定佛陀讲这个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学这个有什么意义。


慢慢吃透了才会知道,佛陀实际上是对整个人生宇宙的一个大的描绘,既描绘了四生六道、三界火宅的状态,同时也描绘了出三界的解脱。这个世界,除了有六凡法界,还有四圣法界,还有无漏解脱的世界。如果把四圣法界称为“高级世界”的话,那我们的轮回就叫“低级世界”,低级世界里又分三恶道、三善道。


我们本来是不知道这些的,我们也无从得知,但佛陀给予我们智慧,让我们能以佛的视角、以这样一个总的大纲来了解世界。了解了之后,因为生命的本能是趋吉避凶的,是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的,那我们自然地就会选择离苦得乐,选择超出六凡法界而趋向四圣法界。


要趋向四圣法界,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往生净土。因为娑婆世界是一个有漏的、轮回的世界,我们的身是业报身,眼是“牛羊眼”,它的结构很粗糙,功能也很狭隘;而净土是佛的功德力所化现的无漏真净的世界,那里的生命以清虚为体,不仅没有物理空间的障碍,甚至还能透彻过去、现在、未来。只有在极乐世界净土里,才能完成四圣法界的修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出离娑婆,往生净土。


图片



02

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


对于佛弟子来说,他会自然地选择净土世界,但这没办法普及的。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哪里呢?中华民族是有道统的,三皇五帝把社会层面的治理,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从三皇五帝到周文王、到孔夫子,他们都是追求“以道治世”的。有的人会觉得很奇怪,孔夫子是儒家的,为什么我们佛弟子也这么尊崇他呢?


因为孔夫子是在解释大道文化的,而且他把世间人伦和大道融为一体了。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社会治理,他都将其置于大道文明之下。哪怕是周游列国,他也在跟那些诸侯王们推广,你们要相信天地有大道啊。


在这一点上,孔夫子跟老子、庄子、列子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把“道”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治理是为了完成道的升华,是为道服务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地方。


如果说这个理念在三皇五帝那里,还只是心中概念化的话,那通过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的努力,他已经把它文字化、制度化,把人王治世的合法性、合理性描述出来了。所以他不仅仅是承六艺、造《春秋》、释《周易》,最主要的,他把中华民族的文化道统讲清楚了。



03

佛弟子的道德

与大道文明一脉相承


现在也有史学家讲,孔夫子所描述的这个文化道统,被秦始皇用法家思想、用暴力终结在了秦王朝。对于秦始皇来说,道德只是他实现强权的策略,而不是社会治理的目的。他认知了人性的缺陷和黑暗,恰恰也在利用这一点控制人心,所以他的治理方法特别奏效。但这跟三皇五帝以来的“以道治世”是有本质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儒家是讲道统的,倡导人要献身于大道的洪流之中,要做中流砥柱,孔夫子为此周游列国,奔走疾呼。但秦始皇,从根本上把这个否定。


从此在中国大地上,一方面儒释道文化还在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秦始皇、商鞅、李斯高效管理的这一套也挥之不去。正如史学家所说,周制与秦制,作为中国原创的两种政制类型,贯穿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


周天子的体系是以血缘宗亲为纽带,而秦始皇是以强权取代血缘。因为佛教也是去血缘性的,所以就有人误解,佛教是不是会对秦始皇这一套有利?


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佛教也是从血缘关系里解脱出来,但佛教始终是立于大道这个本体里的。他只看到佛教的去血缘性,没有看到佛教“天下为公”的大道性。


佛教既不认可秦始皇的价值观念,也不认可“胜王败寇”。相反,出家人恰恰是先立于“失败之地”,把所有的都放下,把整个世间轮回的系统看穿,然后从有漏里跳出来,建立自己无漏的系统。


佛弟子脱离世间血缘,建立的是出世间的无漏世界,然后再以出世的精神,带着福德智慧的资粮,回过头来帮助人间,帮助四生六道,实践着“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就是佛教的大乘思想、大乘情怀、大乘威德。


所以,佛弟子的道德,是与中华民族三皇五帝传承下来的大道文明相一致的,而与秦始皇所构建的,依靠权力、手腕、暴力,利用人性之恶、人性的怯懦管理社会的这一套,有着本质的不同。


图片



04

走好这条无漏功德之路

就是我们的社会价值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根本性的认知。实际上,这也解答了“大道要为什么而服务”的问题。其中,就产生了戒——我要护什么,要遮止什么,要有怎样的观念。


玄奘大师说,“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它跟东方西方的方位没有关系,他界定的是生命方向。我宁愿死在求取真理的路上,也不愿放弃真理,苟延残喘地为了活而活。


实际上,玄奘大师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人是有大道文明的,三皇五帝以来都是有大道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会有一种自豪感。


除了自豪,我们也会去选择这条大道之路。生命是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道德价值的。我们要想升华,肯定先要堵漏。


所以,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着这个展开的——你先要判定什么是有漏的,什么是无漏的,然后用“戒”来堵粗的漏,用“定”堵微细的漏,用“慧”来堵更微细的漏。戒定慧三学实际上都是堵漏的,所以叫“三无漏学”。


把错误的观念去掉,走纯正的佛教修行之路,这样才能有效用功。尤其我们出家之后,社会将是我们报恩的对境。走好解脱路,走好这条无漏功德之路,成为“世间福田”,就成为了我们的社会价值。既要能自己出离,同时又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有道德,就成为了我们的价值。




图片

▲行愿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修行就是修自己
· 没有福报是开不了智慧的
· 你的福慧,从哪里来?
· 华严字母|起梵腔——松纯长老唱诵
· 我们每天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 只有觉悟的人,才能把人生变成喜剧
· 我们能信到什么程度,就受用到什么程度
· 心灵文化自信的起点
· 立冬 | 每一个冬季,都是一场修行
· “天降日”的意义
· 修行,你只要不耽误自己
· 心灵喜悦,是学佛很重要的一个标志
· 你现在的修行,其实是对生死关头的一场预演
· 这,才是佛陀认为的具有完美品格的人
· 最在意的人,最能扰乱你的心
· 光阴似箭,不要懈怠
· 不要把修法的体验用来加固“我执”
· 安般法,最终要汇入这里|안반법은 결국 여기로 흘러든다
· 解冤解结,最大的冤结是什么?
· 根性好的人,尤其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