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第十三课|明唯识性与明唯识位(圆满)

2025-02-14 00:02:00 发布: 人气:12
图片
图片



【贤空法师主讲】

《唯识三十颂》

图片


第十三课现场音频完整版

时长:1小时42分




本节重点

继续上节课内容,主要学习正文「明唯识性」和「明唯识位」,《唯识三十颂》课程圆满。





课前答疑


【音频:00:00—22:02】


问:上课时讲到我们忏悔,忏悔所熏的种子,那种子现起的因缘需要忏悔吗?


答:忏悔是修行一个很重要的法门。“忏”是忏其前愆;“悔”是悔其后过。忏悔有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


就像种子放在抽屉里不容易发芽,我们修行人也有种子,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也有种子,主要就是不给它增上缘。


增上缘就是贪、瞋、痴、慢、疑,修行就是不断地让心清净、平等,有无我的智慧,不故意去触恼别人,就是把业感果的缘先停下来,就像不给种子浇水施肥,它就不容易发芽。所以关于增上缘要不要忏悔,就还是要修行。



问:请问在做事的过程中,忽然间走神了,是第六意识的单独活动吗?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还有第六识参与吗?


答:我们在上早晚课的时候、念经的时候,也会走神,一边走神,一边还在念。其实这个问题就关于见分、相分和自证分。你在念经的时候是见分和相分发挥作用,跑掉的是自证分。自证分跑掉了,见分有时候就会出错。就像拿着尺子去量布一样,量的不知道多少米,忘掉了。如果自证分在现场,量一米、两米、三米,就不会忘记。唯识这四分是很有意思的。



问:有的时候投入一件事,跟当下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很忘我,这个“忘我”是忘了第六识的“我”吗,还是第七识的“我”?


答:第七识的“我”是俱生我执,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平时所谓的“忘我”,其实不是“无我”,而是自证分、见分、相分高度统一、高度集中。“忘我”还是指第六识的状态,不是第七识。



问:第七识的我执有没有暂停的时候,什么时候能超越一下?


答:我们在学习“思量能变”的时候说到:“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第七末那识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这件事,在凡夫位是去不掉的,到初果、二果、三果只是降伏,到了四果阿罗汉才能去掉。


我们平时执着的“我执”,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执。俱生的我执是很细很细的,我们不知道。第七末那识相应的四个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叫“有覆无记”,只是执着一个“我”。真正造业的主体是第六意识。所以我们修行就是在第六意识上用功。


第六意识上怎么才能用功?其实一个人用不了功,多数人都是在打妄想。但大众的力量可以。大众的力量让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我们随着大众的节奏,始终确保第六意识不分心。


第七末那识跟着第六意识转,它既通有漏,也通无漏。在有漏的位置,它与四个烦恼就相吻合;但是一旦前六识修行转成无漏的时候,第七末那识也跟着去思维无漏的境界。



问:圆成实是阿赖耶识假中的那一半真吗?


答:圆成实性,既是真如,也是法界。八地以上的菩萨,阿赖耶识就不叫“阿赖耶识”了,这时候可以叫它“异熟识”。真谛法师把它翻译为“阿陀那识”,或者叫“无垢识”。成佛之后,转凡成圣,转识成智,阿赖耶识最后可以成为大圆镜智的境界,就不属于阿赖耶识的部分了。



《唯识三十颂》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甲二、明唯识性

         (一) 总说

         (二) 明唯识实性的意义

         (三) 明唯识实性的别名

         (四) 明唯识实性与诸行的关系

  甲三、明唯识位

         (一)总说

         (二)修瑜伽行的条件及阶位

         (三)释资粮位

         (四)释加行位

         (五)释通达位

         (六)释修习位

         (七)释究竟位

图片


甲二、明唯识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总说


【音频:22:02—24:44】


前二十四个颂说了“唯识相”,这个颂来谈“唯识性”,也就是圆成实性。


“唯识相”属于俗谛,有生有灭、容易变化,“唯识性”则是真谛。修行人要想转凡成圣、离苦得乐,都要从唯识性来入道。唯识性是非常殊胜的,它远离我执、法执,是二空妙智所显,诸法之胜义。





(二)明唯识实性的意义


【音频:24:44—31:45】


上文“明唯识相”,目的在使有情破除对“外在实境”(即对“实我”、“实法”等“遍计所执”)的执着,所以于“依他起自性”的诸法之上,申明“一切法不离识”的相状,此便是“唯识相”。


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主要让我们知道“遍计所执”执着的“我”和“法”是不真实的。


此“唯识相”是有生灭、有变易的千差万别的相状,而不是“不生、不灭、无相、平等一味”的“宇宙实体”。能作为“依他起诸识的所依实体”应名“唯识性”(不是“唯识相”),即是不生、不灭、无相、平等一味、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自性”,亦即是“二空所显”的“胜义无性”。


“唯识性”与“唯识相”的区别很大。“唯识性”是不生不灭、远离了我法二执的,所以它是不轻易变动的,叫“胜义无自性”。


“此诸法胜义”,这个“此”,就指“圆成实自性”。它在诸法中是最殊胜的,也叫“真如”。


“真”,就是真实、不虚妄;“如”就是不会变化。真实而不会变化,叫做“真如”。“真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远,在悟不近。


“真如”,亦即是“唯识实性”。体即“圆成实自性”的“真如”,亦即是“依他起自性”的一切心、心所法所依的最后真实体性。


依“真妄相对”分类,“唯识性”可以表解如下:


图片



“虚妄唯识性”是“唯识性”的一种,而不是“唯识实性”,因为“不真实”故,是“遍计所执”的“相无性”假体故,不能称之为“实”。能称为“实性”的是“真实唯识性”,是“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自性”故。


依“真俗相对”分类,“唯识性”可以表解如下:


图片



“世俗唯识性”指“依他起自性”,它是有生有灭的,属于唯识性的一种,不是唯识实性。“胜义唯识性”是“圆成实自性”,它是不生不灭、常如其性的。


“唯识实性”,强调了“实”义,所以于“三自性”中,简别了虚妄的“遍计所执自性”,又简别了生灭无常、不能作一切诸行的真实所依的“依他起自性”,而唯以“圆成实自性”来命名“唯识实性”。





(三)明唯识实性的别名


【音频:31:45—36:00】


1.真如。在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上,不起我执、法执,便是“真如实性”。


2.无我性。在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上,离一切“我执”及“我所执”,便是二空所显的“无我性”。


3.空性。在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上,由离一切“人我执”及“法我执”,使一切杂染归于空寂,彼法体名为“空性”。


4.无相。在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上,般若智起,于是一切色、声、香、味,乃至菩提诸相,皆归于寂灭,名为“无相”。

5.实际。在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上,离一切颠倒执着,彼是究竟无倒智所缘体,名为“实际”。


6.胜义。在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上,为“圣者”(即无漏根本智)所行之境,名为“胜义”。


“义”是“境”义,这是圣人所缘的境。


7.法界。彼常如其性(无有改变)的法体,是三乘妙法的所依体(其实应为一切诸法的所依体),名为“法界”。


如是“无我性”(或“二空无我性”)、“空性”、“无相”(或“无相之相”)、“实际”、“胜义”、“法界”,都与“真如”同义,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建立不同名相而已。如是乃至“唯识实性”、“实相”、“如来藏”、“佛性”、“法身”等,都是“宇宙实体”此“真如”的异名,其体即是“三自性”的“圆成实自性”、“三无性”中的“胜义无自性”。






(四)明唯识实性与诸行的关系


【音频:36:00—38:09】


“真如”和“诸行”是什么关系?不即不离。“真如”是“体”,“诸行”是用。“体”和“用”相互不能离开。


唯识家认为同一宇宙的存在,若以有名相分别的“有漏心识”来观察它,则只能认知其迁流变化的现象,即是“依他起”的“诸行”,所得的真实名为“世俗谛”。


若以超越名相的“无漏无分别智慧”以观照它,则可以冥证其恒常、不变而遍一切处的最后实体,即是“圆成实”的“真如”,亦即“唯识实性”,所得的真实名为“胜义谛”。


如是“真如”与“诸行”既有“不即不离”的关系,则“世俗谛”与“胜义谛”亦应有“不即不离”的关系。离开了“世俗谛”也没有“胜义谛”。

图片



甲三、明唯识位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总说


【音频:38:09—42:01】


这五个颂分别谈唯识修行的位次: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见道位)、修习位、究竟位。


我们现在是在“资粮位”,“资粮位”也称为“外凡”,到“加行位”才成为“内凡”。 从“资粮位”到“加行位”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智慧不够、慈悲心不够,在生死轮回当中,就觉得一大阿僧祇劫太可怕了,就不愿意在这个世界坚持。


大菩萨为什么愿意在这世界?因为他有智慧、有慈悲。其实不讲这一大阿僧祇劫了,就是在僧团里,你发心做件事,都要有一点智慧和慈悲心。





(二)修瑜伽行的条件及阶位


【音频:42:01—45:26】


《成唯识论》指出,需具“大乘二种性”的有情,才可以于“唯识五位”中,渐次悟入。“大乘二种性”指本性住种姓和习所成种姓。


“五位”指:

(1)资粮位:由初发心至十回向,修习大乘顺解脱分。


(2)加行位:修习大乘顺决择分,即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


资粮位和加行位共历第一个阿僧祇劫。这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修相好。经过一大阿僧祇劫六波罗蜜的修行,将来福德资粮就是圆满的。


(3)通达位:谓诸菩萨最初证入“真如”(圆成实自性)的修行阶段(亦名“见道位”)。这是初地菩萨的境界了。


(4)修习位:谓诸菩萨从“见道”以迄“成佛”这一段修习阶位(亦名“修道位”)。


从菩萨见道后一直到成佛,从初地到十地,这个阶段都叫修习位。从见道到第八地菩萨,经过第二个阿僧祇劫,从第八地到成佛又要一个阿僧祇劫。


(5)究竟位:谓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的佛果(自“修习位·金刚心无间位”之后,直至尽未来际,皆“究竟位”摄)。


如是具大乘“本性住种姓”及“习所成种姓”的有情,经“唯识五位”的实践修习历程,至究竟位,便可证得“大涅槃”与“大菩提”的佛果,但他的无漏生命是继续相续下去的,普渡众生,无边功德,尽未来际,无有竟时。




(三)释资粮位


【音频:45:26—53:50】


1.资粮位的定义


“资粮位”是“唯识五位”中的第一位。《唯识三十颂》说言:“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资粮位”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瑜伽师地论》来看,就从我们发深固大菩提心开始,“乃至未起识”,“未起识”指四加行来说,就是还没有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求住唯识性”,“求住”即希求心,希望自己能够见道。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取”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于二取随眠还没有降服它,这就是“资粮位”的状态。


资粮位的菩萨,大多数情况下很容易失去正念,资粮位菩萨行菩萨道的不安全处就在这里。他的烦恼随时会活动,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都在,我、我所也在。


初学的凡夫菩萨,所谓的有点悲心也是爱见大悲,就是我看这个人满意,我就能帮助他;那人我看着不满意,我就不帮助他。真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时候,只要他有困难,都要帮他,那大悲心就不一样了。爱见大悲还是比较狭隘,甚至还有染污心,这是资粮位。


2.修行条件


一者,具有“大乘种姓"的有情,具大乘成佛的先天种子功能;二者,他具慈悲、智慧,外逢良师、益友,得闻正法,思流转生死的可厌,愍含识有情之多艰,于是“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发心修行,才得进入“资粮位”。


3.修行内容


修行人发大菩提心后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行的内容是六波罗蜜。


4.修行效果


此位的修行者,依“因力”、“善友力”、“作意力”及“资粮力”等四种殊胜力量,使自己对“唯识义理”深生信解,这是本位所得的修行效果。


因力”就是大乘种姓。


善友力”就是佛在世时值遇佛,佛灭后值遇法、僧、善知识。


作意力”就是有深入的闻思修和强大的胜解力,不被他人的思想所影响。


资粮力”就是通过长时间的布施、持戒等等修福修慧,拥有殊胜的资粮,增上生、决定胜,这是修行的效果。


由于此位的修行者,多处散心,止观的力量微劣,既不能把“俱生”的及“细分别”的二障现行暂伏,更不能把“烦恼障种子”及“所知障种子”予以永久销灭,使永不现行,所以《唯识三十颂》有“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之说。




(四)释加行位



【音频:53:50—60:57】


加行位是“唯识五位”中的第二位。修行者于前“资粮位”中,修行“十住”、“十行”、“十回向”圆满时(亦即“顺解脱分”圆满时),便转入“加行位”。《唯识三十颂》记述本位的情况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1.加行位的定义


修行者在“资粮位”的无数劫中,贮藏相当的“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顺解脱分”的善根已得满足,为了进入“见道”,住于(证得)“唯识实性”,所以于止观中,特别加功修行“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位的观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以期伏除“二取随眠”。就其为“见道”、证“唯识实性”作准备,于止观等法加功修行言,所以名此修行阶段为“加行位”。


2.修行内容


加行位就是修止、观。有四个层次:暖、顶、忍、世第一。


“暖、顶、忍”是一个比喻,犹如钻木取火,开始是暖相,然后温度升高,冒烟,最后着火。这表示我们的智慧也是分层次的。


用钻木取火为喻,大家比较好理解。本来没有火,钻木取火的人非常用功,不断转动,最后火生起来了,我们修行也是一样的过程。


犹于钻木取火,虽未有焰火流出(“焰火”以喻“初见道”时,冥证“真如实性”的“无漏智”),但由此无间,必有猛焰发生。


3.修行效果


在加行位中,修行者能够观察、印持一切固定实有的“所取”是不存在的,一切不变实在的“能取”亦不存在,甚至可以双印实在的“所取”、“能取”俱不存在,达至“双印二取空”的境界。


能取、所取、能证、所证都是空。从这个境界上,就知道圣人证悟圣道后,也不说自己已经证悟圣道。《金刚经》里明确说,只要执着自己是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因为还是有“我”,有能证、所证。


颂文说“现前立少物(真如之相),谓是唯识(实)性”,由于还须安立“真如之相”,所以带相的观智,犹需以“真如之相”为所凭依,是“有所得”的观智,以“有所得”故,以“相”为凭依故,还不能冥证“无相”的“真如实体”(即“唯识实性”),因此《唯识三十颂》说言:“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冥证)唯识(实性)”。


“现前立少物”,这个智慧还是“带相观”的状态,还有“真如之相”。“以有所得故”,它是“有所得”的观智,还是有所得,还不是无相的真如实体。这是加行位的状态。


又此位的修行者,虽已空除“所取执相”及“能取执相”,但“依他之相”仍然存在。因为一切“有漏善”、“无记”、“不善”等心、心所活动,皆有“分别相分”,此“相”能束缚“见分”,不得自在,名为“相缚”;今此位的观智既未离相,故“相缚”仍未遣除。又“烦恼习气”(即“烦恼障种子”,亦名“烦恼障随眠”),摄藏于阿赖耶识中,会产生增上作用,使身心不安稳、无堪任、不自在,所以名为“粗重缚”;此位的修行者,于“所知障”及“烦恼障”的“二取随眠”还没有销毁断除,所以彼“粗重缚”亦未能断。


加行位的菩萨虽然没有得圣道,但他行菩萨道比资粮位的菩萨安全。就算有点过失,也很快就能觉醒。因为有暖、顶、忍的智慧,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忍、有智慧。




(五)释通达位


【音频:60:57—74:31】


超越“加行位”的“世第一法”后,便进入“通达位”,就是“见道位”。这是修行的第三阶位。《唯识三十颂》说:“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以无漏的分别智来观察,名、义、自性、分别,种种戏论不可得。有无漏的无分别智,就离开了能取、所取。


1.通达位的定义


《成唯识论》释“通达位”或“见道位”的名称说:“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加行无间”,指用功不间断。“此智生时”,指无漏的分别智。“亦名‘见道’”,指见到四圣谛的真理了。


对四圣谛的真理,我们凡夫见到了吗?我们只是见到名词了。苦谛的因就是集谛,我们在集谛上、在因上真的注意吗?我们真的知道世间是苦吗?


我们对苦的认知是很浅显的,初地圣人知道苦就是苦,只要是苦的因绝对不造。凡夫虽然知道,但忘掉了,也做不到。


灭是果,道是因,那我们愿意修八正道吗?带着一点勉强。我们凡夫是靠不住的,这生学一学,下生不一定学。初果圣人为什么叫有学?就是他见到四圣谛的道理了,深信不疑了,他生生世世不会舍弃佛法,真的求涅槃,真的要修八正道。


2.见道的历程


前“加行位”的观智活动是以“真如之相”为所缘境,但到了“见道位”,则以“唯识实性”(即“真如实体”)为冥证的所缘境;彼“唯识实性”(即“真如”),其体微妙,离一切种种戏论相,离一切名言分别相,是“无漏无分别正智”的所缘境界。所以颂文说“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是无漏的分别智,它观察名言分别的种种戏论都是不可得的。


此时“正智”缘“真如”而无所得的时候,只是“无漏无分别正智”住于(冥证)“真如实体”(即“唯识实性”),远离一切“能取执相”,亦远离一切“所取执相”,“智”与“真如”一切平等平等,所以颂言:“尔时住(冥证)唯识(实性)(亦即‘真如’),离二取相故。”


此“通达位”的过程,细分可有“真见道”及“相见道”两个过程。“真见道”里面又说到“无间道”、“解脱道”;“相见道”又分“三心见道”及“十六心见道”两个阶段。


3.修行效果


修行者在“通达位”的最大成就是无始时来的第一次冥证“真如实体”,即证得“唯识实性”,由凡夫位而进于“圣者”位,登上“十地”中的“初位”。在“通达位”前,虽尝发“大菩提心”,由于尚未“见道”,只名“地前菩萨”;今已证“真如”、入“圣者”行列,则成为“地上菩萨”,此是本位的第一效果。


菩萨通过一个阿僧祇劫修行,终于得到了圣位。所以初地菩萨也叫欢喜地、极欢喜地,经过一个阿僧祇劫的辛苦,终于成功了,这时候他心里面多开心啊。


《成唯识论》把修行者在“通达位”所得功德,总结来说:“菩萨得此(真见道及相见道)二(种)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一切有情、菩萨、如来)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合中,千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特别在第一个阿僧祇劫,凡夫菩萨是最害怕的,等到了初地,对成佛这件事就不害怕了,他也知道后面还有两个阿僧祇劫,但这时候,他学习佛法也不难了,也知道不会下三恶道了,生生世世都在闻思修了,他知道我将来也能成佛,能看到未来了。总的来说初地菩萨信心很足。




(六)释修习位


【音频:74:31—85:58】


诸修行者在“通达位”,其实已经进入了“修习位”;“修习位”是修瑜伽行的第四阶段。《唯识三十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无得”就是没有能取和所取的相貌,它的妙用是不可思议的。“是出世间智”也就是无漏的无分别智。


“舍二粗重故”,“二粗重”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便证得转依”,能够证悟大菩提、大涅槃。


大涅槃跟大菩提有什么区别呢?


断烦恼障,证大涅槃。断烦恼障所显的自性清净的法界,这个清净的真如实体就是大涅槃。断所知障证大菩提,这时候是转有漏的八识成无漏的大圆镜智的状态了。初地菩萨到四地菩萨主要是断烦恼障;到了五地以上,主要是断所知障。


1.修习位的定义


修行者从住“通达位”见道开始,直至成佛前的金刚无间心止,此极长的修行阶段,总名为“修习位”,亦名为“修道位”。修行者在前“见道”时,虽已断除“分别二障种子”,证得“唯识实性”(真如),但其余的“俱生二障现行”,于“见道”后,还会生起,而彼“俱生二障种子”更未断除。故于此“修习位”中,为了断除“俱生二障种子”及其“习气”,同时为了证得“大菩提”及“大涅槃”两种“转依”,于是数数修习无漏“无分别智”,所以这修行阶段,名为“修习位”。


“无分别智”,是无漏的无分别智慧,这时候没有我所,观察一切缘起性空。


颂文“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二句,指出本位所修习的智慧是“出世间智”;“出世间智”就是无漏的“无分别智”,此智慧断世间的“二取随眠“(即“烦恼障”及“所知障”的种子,亦总名“二障种子”),所以名“出世间智”。


2.修行内容


《成唯识论》说:“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图片


初地菩萨布施圆满,二地菩萨持戒圆满。持戒圆满,就是误伤都没有了,无心的犯戒都不存在,连念头都不起。每一地菩萨的功德都不一样。


菩萨从初地到四地还是以自利为主,有因缘就利益众生;到了五地,菩萨才开始真正以利他为主,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是无功用行,他是很自在的。




(七)释究竟位



【音频:85:58—结尾】


 “究竟位”是修行的最后阶位,即达到成佛那圆满的阶位,也就是“佛的果位”。《唯识三十颂》说:“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此即无漏界”,“此”就是大涅槃、大菩提。这个大涅槃、大菩提是无漏界,永远断除了一切有漏种子。不思议、善、常、安乐,这是佛果位的四种功德。“大牟尼”就是无上寂寞、能仁。不同于二乘,二乘一涅槃之后就灰身泯智了,佛的法身是常在的。


1.定义


《成唯识论》云:“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修行者在前面的“修习位”中,经十地修行圆满,至第十地金刚心无间道起,永断“烦恼障种”及“所知障种”,至解脱道,永舍“余有漏善及无记法种”与“劣无漏法种”,证得“大涅槃”及“大菩提”这“二转依果”,自此成佛以至尽未来际,是名“究竟位”。


《唯识三十颂》言:“此即无漏界。”“此”就是指本位所得的“大涅槃”及“大菩提”这“二转依果”。此二“转依果”便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藏)无边希有大功德故。”


由此可知有情修行,达“究竟位”,证得“大涅槃”及“大菩提”那“二转依”的“佛果”,则其生命含藏无边希有大功德,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利乐有情事;由于永断一切有漏 “二障种子”,所以“二种转依”的“佛果”纯是“圆明无漏”境界,故颂说:“此即无漏界。”


2.胜德


修行者达“究竟位”,具有四种不思议的胜德。


一者,不思议。就是佛果甚深微妙,超越一般人寻思的境界,不能用凡夫的心去揣测。


二者,善。

“佛果”中的“大涅槃”是“清净法界”的“真如实体”,远离生灭,极其安稳,故说名为“善”。“佛果”中的“大菩提”,妙用无方,普渡一切有情,极为善巧方便,故说名“善”。如是“大涅槃”及“大菩提”彼“二种转依"的“佛果”,有为无为,俱有顺益之相,与不善相违,所以“佛果”为“纯善”。


佛本来是大涅槃、大菩提的境界,有时候为了来人间度化众生,示现八相成道。从小乘佛法来看这是有漏的境界,但从大乘佛法来说这是无漏的境界。包括佛陀涅槃之后,按照小乘佛法说佛陀涅槃之后也没有了,从大乘佛法来看只是佛的应化身涅槃了,还有法身、报身。这是大小乘的区别。


三者,常。

“佛果”中的“大涅槃”是“清净法界”的“真如实体”,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佛果”中的“大菩提”,虽有生灭,但常住于“真如”而为所依,无有断尽,故亦名“常”;又此“大菩提”,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有尽期,穷未来际,无断无尽,故名为“常”。


佛陀是千百亿化身,在我们凡夫来看,好像祂是有无常的现象,其实这是佛的化身,佛没有无常。


四者,安乐。

“佛果”中的“大涅槃”,是“清净法界”的“真如实体”,其相寂静,无有逼恼,故名“安乐”。“佛果”中的“大菩提”,亦离一切恼害,亦能安乐一切有情,故名 “安乐”。


如是大觉世尊,成就“不思议”、“善”、“常”、“安乐”的“佛果”,得“解脱身”,此“解脱身”超越了二乘的“解脱身”,名之为“大牟尼法身”。《唯识三十颂》说:“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这是二乘圣者不能比的。


如果说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在人间只现了弘法四十九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相信佛的法身、报身常在,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


菩萨有大悲心,所以不住无余涅槃;有大智慧,所以不怕生死轮回流转。虽然行菩萨道,千生万生轮流,但是因为生生世世都没有离开三宝,成就了正见,或者有些已能见道,在这个世间就不会造三恶道的业。


3.四智、三身、三土

得大菩提后,转八识为四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佛有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就是法身;受用身就是报身,十地大菩萨可以见到;变化身随类应化,千百亿化身。


三身就有三土,法性土对应法身,受用土对应报身,变化土对应化身。


佛有三身、三土,有四智,就能够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佛是最圆满的。

图片


《唯识三十颂》到今天就算简单地跟大家一起过了一遍。学无止境,只要我们没有成佛,永远都在修行这条路上。


以此修学功德回向世界和平,干戈永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我们道场山门镇靖,海众安和,大众道业增进,早成佛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唯识三十颂》第十二课|正辨唯识与通释妨难
·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三课
· 《万宇清·五台山赞》 | 听,来自大唐的古曲!
· 新春贺岁 《五台山赞》
· 《唯识三十颂》第十一课|前六识的相应心所
· 《唯识三十颂》第十课|明思量能变与明了境能变
· 《唯识三十颂》第九课|阿赖耶识与末那识
· 新年学习《心经》消灾免难增福慧|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正知因果,得大吉祥 ——【吉祥缘起】3
·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二课
· 愿诵这部经,电力充满,充满戒恶的勇气、修善的信心!
· 怎样才能求得吉祥?【新年吉祥缘起】2
· 【新年吉祥缘起】这部经,将吉祥带到身边 ——《大吉祥经》讲记第一集
· 极乐国土,有多庄严?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十一课
· 一年之始,诵这部经为家国祈福
· 高声念佛的两种方法|讲记44
· 《唯识三十颂》第一课 | 修行,就从心地上用功
· “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九课
· 临终往生注意事项 I 讲记43
· 千万年也走不到的世界,心一动就到了|讲记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