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同步音频
农历二月初八,
是大乘佛教纪念佛陀出家的日子。
佛陀的出家,
代表着我们这一期人类文明的觉醒。
佛陀为何而出家?
佛陀作为悉达多太子时,游四门,所目睹的是我们人类生老病死的共性问题。悉达多太子尝试用祂当时所学习到的已知的种种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去解除这些困惑,但是并没有办法得到答案。
人类生老病死的共性问题用什么来解决?用物质可以解决吗?用权力可以解决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当父亲净饭王给悉达多太子人间最丰美的食物、最丰富的物质,甚至集荣华富贵于太子一身时,都无法解决祂内心中被生老病死问题所困扰的这种痛苦。于是,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为了解决众生生老病死的共性问题,悉达多太子萌生了出家之念。
父亲净饭王问祂:“孩子,你以后将是一国之王。身为王子,治理国家这么伟大的事业,需要你来继承。你有这么多优良的品格,你将成为人间的仁王。你能不能放弃出家的想法呢?”面对父亲的疑问,悉达多太子反问到:“作为王,拥有了权利、财富,能够免受生老病死之苦吗?”父亲净饭王无奈直言:“不能,权利、财富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迷信权力和财富,认为拥有权利和财富就拥有了一切。佛陀的这些思考给了身处生老病死束缚之中毫无招架之力的我们一剂惊醒之药。所以,我们选择追随佛陀、走觉悟之道,也必须认知和超越物质财富的狭隘性和权力的局限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解决生老病死之苦。
但是对于净饭王来说,面对这些困境,他是举双手投降的。他说:“孩子啊,这是天地的规律,万物皆是如此,你怎么能挑战这个规律呢?”净饭王觉得这一切问题是无解的,于是他把问题推给了天地。而悉达多太子祂是不认命的,祂不迷信,也不屈服于传统知识和自然规律,这就是祂的伟大之处。
生老病死是一场内卷,轮回是一场内卷,那个时代的人都屈服于这种内卷。但,佛陀要拓展它的边际,要把这个内卷打破。
我们念的无量光无量寿,“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没有边际,没有限量,空间无限,时间无量,生命无限无量。所以,我们念念阿弥陀佛,实际上就是解脱,也就是打破内卷,突破极限,超越生老病死的规律。
生老病死的现象,如果在无量光无量寿面前,完全不是问题。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换轨道,换一个轨道就不要紧了。我们如果在生死轮回的轨道里,那等待我们的就是生老病死的结果,谁也逃脱不掉。如果我们换到佛光的、解脱的、无量光无量寿的轨道,那我们就不受生老病死的束缚了,我们就会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报,就会去往解脱的极乐世界。
佛陀的出家,
代表着一切众生的解脱
佛陀游四门观众生生老病死时的觉醒,代表着我们所有人游生老病死这些门所产生的思考。在这个世间,生老病死的幻象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前展现着、演绎着,但我们却选择视而不见。我们完全屈服于它、苟且于它,被命运蹂躏践踏,不得翻身。
但,佛陀不屈服于这些,祂毅然决然,出家修行。最终,祂超越了生老病死的边际,为我们所有众生找到了出离之道。
佛陀就代表我们。
在人生青年,青春洋溢的时刻。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
在二月初八的夜晚,
在皎洁的月色之下,
祂骑白马,越东门,
出离了世俗之家。
这一越,
代表着我们所有众生
都将越过生老病死之门。
夜半逾城 初唐,第57窟
从世俗上来说,东门代表生老病死的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死亡是最终的结局。但从解脱上来说,东方是金刚体性生起之处,是无漏生起的地方。佛陀的这一跃,不是从门内走的,祂是从门上飞过的,这意味着佛陀将带领我们众生超越生老病死的固有轨迹,跃进解脱的门径。
所以,佛陀的出家,不仅是祂一个人的出家,而是代表我们一切有心者,一切有心智的人,四生六道一切众生的解脱。佛陀作为等觉大士是没有出入、没有来去的,祂的慈悲是等持的,祂的慧、定和祂的功德是遍满的。祂的出家,是为我们身处苦难轮回的众生做示范的,祂所显现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度化我们。
为什么要纪念佛陀?
我们现在纪念佛陀也是为了度化我们自己。我们的纪念对于佛陀来说毫无意义,而是对我们自己有意义,是通过这种形式来启迪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
佛陀贵为王子,在祂人生最美丽的阶段,在世间最美好的时节,祂不受世间种种的诱惑、羁绊,超越而出,选择了最伟大的出离,用祂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去追求解脱,去引领众生寻找答案,这才是无悔的青春啊!
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追随佛陀足迹,践行佛陀圣道,把全部的生命力、身口意都倾注到有意义的、圣洁的、无漏的事业当中去,去铸就自己的出离之路,成就自己的解脱安乐。
——三参法师
降魔变 北魏,第254窟
—— 经论所赞出家功德 ——
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大宝积经》
若复有人归佛出家,功德有十。云何为十?一远离妻室,二染欲不贪,三爱乐寂静,四诸佛欢喜,五远离邪魔,六近佛听法,七远离三恶,八诸天爱敬,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十种功德,归佛出家获如斯报。
——《分别善恶报应经》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毗尼为足,践净戒之地;阿毗昙为目,睹世善恶;恣意而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
——《贤愚因缘经》
闻说出家心生欢喜,功德无量譬喻不及。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
——《菩萨本生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