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农历二月初八
人天教主、三界导师
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
对于每一个佛弟子来说
这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天
佛陀的出家
给这个世界打开了一扇解脱之门
引领众生走向觉悟解脱的彼岸
「太子为什么要出家」
FORIQINGLIANG
佛陀出家的年纪,说法有三,19、25以及29岁。无论哪个年纪,太子都是年纪轻轻,气血方刚,长期接受婆罗门文化的影响。而且生活奢靡,居住在暖、凉、中,恒温三时殿,侍女无数(佛经称有六万婇女),与妻子耶输陀罗相亲相爱,儿子罗睺罗刚刚诞生。
按理说,无论是婆罗门文化,还是舒适惬意、荣华富贵的生活条件,都不会让佛陀有出家的念头。可为什么佛陀选择在此时出家呢?
佛经的说法是: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为了打破太子出家的预言,利用种种手段,让太子感受不到生老病死之苦。直到太子长大出城游玩时,帝释天化作老人、病人、死人、沙门,太子感受到凡夫的生命无常,唯出家人才享有真正的快乐从容,于是决定越东门离家修行,这就是著名的“四门游观”。
祂在最美的季节
做了最伟大的决定
《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
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
太子闻后欣喜,赞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
于是,在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印度的这个时节,百花盛开,太子悉达多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之道,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后在菩提树下,由观缘起而悟道,成等正觉。证道后,佛陀建立僧团,说法49年,度化无量众生。
悉达多太子出家削发图
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婆罗浮屠遗址廻廊壁画
八世纪 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
宽274 cm
「佛陀自答出家原因」
FORIQINGLIANG
《长阿含·中本起经·还至父国品第六》记载了净饭王问佛陀出家的原因,以及佛陀自己的答案:
佛陀证道五年,此时的净饭王年逾八十,到了风前残烛之际,于是派人迎回佛陀,父子最后见一面。
一别十一载,净饭王老泪纵横,“涕泪趣佛,头首礼足(佛不穿鞋,所谓头首礼足,其实就是信徒打洗脚水为佛净足)。”
父子相见,并未以世俗伦理,反倒是老父亲以信众之礼拜佛。之后净饭王以偈相问:“子本在吾家,驾象名宝车;今者足蹈地,是苦安可堪?”当初为太子,出门有专车;如今你出家,鞋子没得穿。这样的苦日子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佛陀如是回答:“车马生死乘,危险安可久?参驾五通驰,所至无限碍。本着七宝衣,珍妙甚雅好;剃头披纳服,如何不羞耻?惭愧为衣服,世衣增尘垢,法衣真人服,息心名如来。本用金银器,众味甚香美,今者行乞食,粗恶安可咽?法味为道食,饥渴今已除,哀世故行乞,持钵福众生。本处别宫中,众宫妓侍卫;独在山树间,如何不恐惧?生死恐畏除,今已入本无,无忧无喜想,所止名道场。本在我家时,澡浴名香汁,处于山树间,何物洗身垢?道藏为浴池,正水满其渊,浴已三毒尽,三达快无双!”
佛陀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
祂在最美的季节
做出最伟大的决定
「为众生打了解脱门」
FORIQINGLIANG
佛陀贵为太子,举国敬爱,生活环境这么优渥,却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在青春洋溢的年华出世俗家,走解脱道。
关于佛陀出家的年龄,我们中国汉传佛教说是十九岁,还有一种说法是二十九岁,无论是哪一个年纪,都是青春之气正当时。
四生六道的众生在春天来临时,都是想着要找异性、找配偶,而佛陀思考的是,怎样把这种生命力用到对智慧的追求、对众生的责任上。
所以,悉达多太子选择了在人生最好的年华、人间最美的时节,做出了最伟大的决定,于二月初八的夜晚骑白马、越东门而出家。
这个“东门”,从世俗上来说,它也是生老病死的“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死亡是最终的结局;从解脱上来说,东方是金刚体性生起的时刻,是无漏生起的时刻。
太子的这一越,不是从门里走的,而是从门上飞越过去的。这代表带领我们众生超越了生老病死的轨迹,越进了解脱的门径,生命的轨道便从此不同。
这个东门的“门里”和“门外”是两个概念,不能串台,也不可混淆。悉达多太子对这个概念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祂不是从生死轮回的门洞里走的,是从超越生老病死的东门上越过的,祂摒弃了生死轮回,选择了菩提涅槃。
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二世纪的浮雕,把经典里四天王在下面驮着白马跃出东门的画面呈现出来了。
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浮雕像
2-3世纪 印度犍陀罗浮雕尺寸:27.7 x 18.6 cm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
佛陀的出家,给这个世界打开了一扇解脱的门,不仅是祂一个人出家,而是让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机会。这一个“出”,就代表所有众生都能出三界、出轮回。
所以,我们都要感恩怀念佛陀出家的伟大意义,这个日子对我们生命的觉醒有太多的启发。我们要向自己糊涂的过去、无明的过去忏悔业障,忏悔过去所造的诸罪业;同时也要追随佛陀,要把身口意都倾注在有意义的、圣洁的、无漏的事业中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