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MingTianXin.
农历二月初五,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大师圆寂日。
唐太宗赞玄奘大师:“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鲁迅称玄奘大师为“中华民族脊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只有两位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位就是玄奘大师。
玄奘法师的传奇人生
玄奘法师(公元600年-公元664年),隋唐时人,杰出的翻译家,法相宗的创始人。
因为当时对一些重要的理论有较大的分歧,法师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大师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即便有“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之患,然而求法决心不改,几番周折,终踏上求法征途。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翻越葱岭、横穿中亚的大草原,才能抵达印度。
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四天五夜滴水未进;
在风声鹤唳的峡谷,遭遇强盗;
在幽暗阴森的城堡,被卷入一场谋杀……
只身一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历经生死磨难,凭着坚定的毅力和无上的信念,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
▲玄奘大师印度求法的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寺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戒贤论师是寺里地位最崇高的导师。玄奘法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在此间的六年中,法师刻苦学习佛教经论,钻研诸部法义。此后,法师游历五天竺圣迹,遍访名师。
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众供为圣物。
然而,他再次放弃了一切荣耀,再次踏上返回故土的旅途。
公元643年,法师载誉启程回国。回到长安。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寺院都开设了译场,专心译经,分秒必争,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必定要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经结束,还要诵经拜佛,直至三更才睡,然后五更起床,继续翻译。孜孜不倦,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法师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玄奘法师主张“既需求真,又了喻俗”的译经原则,创造性提出“五不翻”,成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的“新译”标志。
▲ 玄奘大师译经图
与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师的一生近乎单调——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只是在行走、译经,然而他却在简明的人生中,为人类创造了史诗般追求真理的征程,为中国翻译了成千上万卷经书。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矢志不渝。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玄奘法师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千佛洞榆林窟
第3窟壁画上的玄奘取经图,西夏中晚期。
三参法师开示: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精神
师父常跟我说:“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执事废理,应该理事双融、目足齐资。”
“目”就是智慧,“足”就是实践,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精进地实践,两者缺一不可。千里之行,不始于足下,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精神就代表着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一个人要往高处走,就要坚定不移。我们要想在这一生转凡成圣,完成生命本质的转变,没有勇猛精进的精神是很难的。
《西游记》里唐僧西天取经,为什么佛不早早地现身呢?学佛很多年我才慢慢明白,这千难万险都是自己的业障变的,取经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通过虔诚的心,勇猛精进地净化自己业障的过程。
有时候越是精进修行,我们的业障也会暴露无遗。就像一个房间里没有光的时候,你是看不到尘埃的,但有一丝光照进来的时候,或许会看到满屋的尘埃。但“尘埃”(恶业)再多也不要紧的,如果我们依然信心坚定,不迷失目标,这样就能克服自己的阴暗面,就能更加深入法的甚深微妙。
修行需要精进,但精进之前,还需要善知识的摄受。没有善知识点化,你修什么呢?“悟道方修道,不悟云何修?”如果盲修瞎练,把沙子当成米饭煮,纵经百劫只名热沙,不成其饭,就是这个道理。
在经典里,文殊菩萨问佛陀:怎么能够速速成道?佛陀告诉文殊菩萨和大众:第一,要相信自己有佛性;第二,要亲近善知识;第三,得善知识开示悟入后,要勇猛精进地修行。佛说就这三点可以速证菩提。
所以,修行不能没有善知识的摄受。哪怕我们这一生没有把业障全部净除,这一生没有开悟,但只要在善知识的摄受下,精进如法地修持,善知识就可以替我们带业,然后让我们进入佛菩萨的果地,这就叫“带业往生”。
我们平常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不知不觉就会把世间的我执我见,把功利的较量带到修行中。有的人会想:“我很勤奋地磕头、念咒,比别人更精进,这样应该能更快成就吧。”
这既是我们无量劫中养成的,也是从小在社会上习得的一种生命的惯性。但修行不是在讨价还价,不要以世间的功利心来面对修行。佛教就是努力地付出,不求回报,也不执着获得的结果。我们的分别心越小,实际上离佛果就越近。
什么是真正的精进?心安住于正法,并且保持不断,这就叫精进。我们平时遇到事情的时候,能提起正念,回光返照,不迷失在境界里;我们做人,行为、语言、思想,随时随处能保持正知正念,这就是真正的精进。
修行人在境界面前要经得住考验。“佛法不坏世间法”,在地铁里、在公交车上、在等红灯的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正觉,正觉就叫修行。所以,修行不会妨碍我们的工作,正觉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工作状态,带来崭新的人生面貌。
时时刻刻保持正念,安住在正道之中,那我们的功德就会日日增长。保持正念,保持一种悲悯,保持生命的正能量,那我们在社会上就是一个正能量的人,生命就不会浪费。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